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制度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

【摘要】随着本国经济形势下行及金融危机等影响,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一现象也促进这些国家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以应对严峻挑战。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成熟经验完善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一步落实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 国际比较 中国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B

所谓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对人们合法取得就业岗位、维护社会就业行为的根本规定,是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人才、人力供需状况及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充分利用劳力、人才资源和实现供需平衡而确定的指导劳动就业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体系。而大学生就业制度作为我国就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至今走过了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目标的改革、发展、完善之路,取得巨大成效也面临一些挑战。借鉴其他国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是重要现实选择。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提出、确立和完善,大致分为初步酝酿、逐步实施、全面执行以及重点突破等四个阶段,完成了由“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过渡。

1978年~1988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初步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于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份《决定》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也为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由于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仍然延续“统包统分”的做法;另一方面,因为《决定》的出台而拉开了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序幕。受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思维影响,也由于社会宏观环境的制约,“统包统分”在大学生就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仅处在初步酝酿阶段。

1989年~1992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实施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由“统包统分”所带来的就业制度僵化、招聘制度单一等问题日益显现,已经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通过附件形式颁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同时提出“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国家可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在近期内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上也还不完全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这项改革只能随同其他方面改革的展开而逐步实施。”这一方案的出台,指明了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方向,促进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是“逐步实施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1993年~2001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全面执行阶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入全面执行阶段。1995年又出台了《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保障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全面执行。这一阶段出台的政策,一方面为转变以往的“统包统分”进一步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对全面执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予以保障。自此,社会、高校及大学生不仅在认识上逐步认同并接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还在行动上积极响应,为全面执行新时期就业制度积累经验。随着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不仅观念深入人心,还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加以保障。国家层面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高校层面则逐步建立起了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往往从进校就围绕就业这一目标而努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就业   制度   选择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