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2)

三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园区定位问题。文化产业园区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定位?文化产业园区不是公共文化事业,而是“产业”,文化产业园区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升级而发展起来的,是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产业集群。

既然是产业,就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前文所述,京津冀三地所述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异,河北的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北京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开始追寻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发展;而津、冀两地虽然拥有文化资源等产业链上游因素,但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等产业链下游因素还不够完备。技术进步、文化产业的供需矛盾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单纯地靠政府推动。

政府行为因素过于明显。单纯依赖行政力量进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是桎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根本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科学论断与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经济需求、资源承载力、政府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的几大文化产业园区运作成功,是因其第三产业发达、社会消费能力强和文化资源与智力合理。河北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科技与人力因素也不占优势,发展京津两地已经相对成熟的影视动漫等高科技项目,投入与运营的结果与预期效应相去甚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或税收优惠等政策,而内在生长土壤、市场要素、发展环境的缺失,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后往往难有实质性文化产业项目的入驻、创意及文化产业人才的凝聚、现实市场需求的激发,在几轮空转之后陷入停滞。

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空间结构,其原因在于相关地方政府都以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目的,着力于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和协调行政区内经济。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京津冀都市圈文化产业园区产业空间再造,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责任,适时从经济主体、市场主体的角色中退出,逐渐回归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正确位置上去,借助市场力量促进资源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

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首先,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力资源的首要因素,影响着津、翼两地的人口文化结构和就业结构。文化产业就业比重偏小,即使近几年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并培育了像动漫产业园区等第一批本土文化产业园区,但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仍然是高制作能力,但最关键的创意部分形不成竞争力,这与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相关,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没有构建成熟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数据显示,纽约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例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不足千分之一。未来几年,文化产业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动画游戏设计师等人才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最后,由于河北省环京津的独特区位特点,河北省的大量人才流向京津,京津却是净流入区,2012年北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52.9万,河北为38.3万。河北乃至华北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大部分被京津等地的较成熟文化产业园区吸引。

多元化投资格局还未形成。园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相对于津冀两地,北京的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较为完善,以资本、货币、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园区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民营、外资等所有制共存发展的格局。而津冀两地园区企业目前大多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相对集权、拥有巨额经济资源,但是通过简单置地、投资、挖人等方式凌空构建的文化产业园区自身动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后续资金需求。

京津冀一体化对三地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

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环境因素。河北省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并通过了《河北省文化发展促进会章程(草案)》,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河北省与天津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以其现有的行政体制构架看,无法与北京的战略地位相比,这制约了两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上行空间;而作为文化大省与直辖市,这两地也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有效解决了津、翼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地,为其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北京对这两地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资源因素。随着三地经济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文化教育资源的调整和融合,人力资源布局也会优化,这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拓展了空间。

京津冀背景下三地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第一,园区功能差异化。京津冀三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各自选取其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比如京津两地都有发展成熟的动漫产业园区、而且有高端的科技和智力支持,河北则不适于再重复建设,更应该立足于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第二,园区产业发展集聚化。文化企业的集聚不仅指空间上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指园区通过发挥文化企业的集聚效应,使园区实现六大功能,即加工制作功能、孵化培育功能、培训功能、会展交易功能、研发设计功能、投资功能,即园区应该拥有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具备一定产业孵化功能。

第三,园区产业链垂直整合。北京的一些园区已经开启了产业链整合的步伐,以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区为例,园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投入,努力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以2D、3D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媒体为主要开发内容,以电视台、电影院、主题公园、网络、手机为市场开拓平台,以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创意、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第四,园区产业链平行融合。国外的大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迪斯尼、时代华纳和索尼莫不如此。我国的文化企业正在改变过去单一的产业模式,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正在进行,信息技术带动内部结构调整,就有可能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超越传统文化企业,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水平。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有利于引导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和其它产业资本融合,从而为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本力量,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打造具备活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新兴文化企业集团。同时,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对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新型产业链、获得产业整合超额价值的良好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对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区域差距拉大、人力资源不平衡、园区产业集群区域性各自为阵、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等。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整合过程和规律,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区整合应该走“自下而上、市场导向、自主的功能溢出”与“自上而下、多级政府导向和能动的制度平衡”相结合的道路。2009年,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这些规划的出台对三地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问题的重视,通过区域合作发展的进行,三地文化产业园区将迎来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文化产业园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RS-2014-1023)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三地   京津冀   园区   产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