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和”文化视角下价值体系建设反思与重构(2)

“和”意涵下的价值体系重构

当今,要化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的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多重危机,既需要经济和政治的硬手段,更需要软实力的文化介入和价值观的提炼与践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和”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辩方式和价值理念,为浙江这一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大省实现天人和合、和群济众、人际和处、身心和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支点。

树立“天人和合”的生态价值观。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摒弃传统“心物二元对立”的错误观念,树立“天人和合”的“心物一体”价值体系。

首先,倡导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浙江人获得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受“以人为中心”价值观和自利动机的驱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支持能力不断弱化,时代呼吁我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天地万物与吾一体之仁”的道理,意识到自然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人与自然之间不应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应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只有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和权力,才能树立起真正平等的价值观。

其次,弘扬正确的生产消费观。树立“天人和合”的生态价值观,需要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竭泽而渔”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我们还应该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变革非理性奢侈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导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消费形态。

再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人与自然意蕴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不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发展,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大于修复速度的发展,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高于可替代资源开发速度的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抛弃那种把人当作至高无上的生命形式,依靠征服自然来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倡导用现代生态学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和群济众”的价值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保持社会良性运行是构建和谐浙江的落脚点和归宿点。这要求我们大力提倡基本的人伦规范、公平正义,树立“和群济众”的价值观。

首先,倡导公平正义观。公平正义既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同时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传统“和”的思想文化就非常注重分配正义、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差距过大,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迫切需要在公平正义价值观指导下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其次,树立社会主义民生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⑧浙江省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践行“以民生为基础,以民生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统一,提高发展的普惠性。

再次,凝练博爱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加之受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孤寡老人、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不断增多。当前,实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儒家对弱势群体非常关心,强调政府要建立养老恤孤制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三是树立“人际和处”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人际和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转型期,以孔子“仁者爱人”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古老而常新的理论根据和启迪。首先,秉持“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孔子首倡“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要求我们要关心、爱护对自己有恩有情的亲人,推己及人,形成一种主动帮助和关爱他人的人文情怀,继而达到“泛爱众”的境界。其次,倡导诚信价值观。在法律制度建设还仍不十分健全的转型时期,医治诚信危机,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树立以诚取信的价值观念,把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再次,锤炼“宽容他者”的价值观。在多元差异性凸显的时代,尊重差别,宽容他者已成为人际互动的一种应然精神品格。在传统“和”文化中,渗透着丰富的“宽容”思想,认为与他人相处要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⑨的个人品格。不仅如此,儒家思想还教导为官者要“辅百姓之自然”,承认和尊重百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对待百姓要有“海纳百川”式的胸怀。

四是塑造“身心和乐”的心灵境界。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人们要获致心灵境界的和谐,需要保持平和、包容、理性、开放和自信的心态,正确处理灵与肉、物与欲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境界的思想源泉,树立导向“身心和乐”的价值观。一方面,培育“和乐”的精神境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人们不能迷恋于对物质的占有、享受和崇拜,否则会产生人格衰退、道德衰退、精神衰退等问题。要保持心灵境界的和乐,首先要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另一方面,永葆“为仁向善”的品格。要提升心灵世界的境界,除了寡欲之外,还需要调适精神世界的烦恼、焦虑、孤独的情感体验。儒家圣贤们认为要培养“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认为人虽身处贫贱之境,也不能为其忧虑,却要始终保持向善、为仁的精神。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浙江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NDJC054YB)

【注释】

①张立文:“和合与对话”,《文史哲》,2011年第4期。

②范婷,丁鼎棣:“和合文化的哲学考察与现代价值”,《求索》,2009年第9期。

③⑦罗昌智:“和合:普遍和谐维度上的现代价值体认”,《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④蔺淑英:“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⑤⑥张立文:《和合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0页,第454页。

⑧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⑨陈望衡:《道的启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责编/于岩(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重构   视角   体系   价值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