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和”文化视角下价值体系建设反思与重构

【摘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挖掘其思想实质,解读其基本精神,为应对浙江省在转型期面临的各种危机,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社会发展观、人际交往观,以及塑造“身心和乐”的心灵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

【关键词】“和”文化 危机 价值观 浙江省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和”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道德信仰①。它的价值归旨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心灵的和谐。当前,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重新诠释和弘扬中华民族“和”文化及其在现代化多重危机格局下的社会价值,是凝练和构建当代浙江人基本价值观的需要。

“和”文化的基本思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种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它蕴含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贯穿于各个时代各家流派思想文化之中。

“和”指的是异质因素共生共处的理想状态,如“和生”、“和处”、“和爱”、“和顺”、“和达”等。“和”的最初含义是声音和谐,春秋的史伯周太史最早在八卦五行思想基础上提出“和”的概念。在周氏的意涵中,“和”是多种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这是对“和”理念最本质的概括和解释,同时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人道政教的目标以及化解冲突和危机的最佳选择。追求“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强调多元和谐、异质协调与对立消解,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融②。具体而言,“和”的思想文化从以下几方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和”的思想文化从哲学审美维度上表达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老子认为,“天之道”的本性是“和”,“人之道”应“法自然”、“法天道”,对万物“利而不害”,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先哲们的共同情怀。

“礼治秩序”的社会法则。“和为贵”,社会和谐有序运行是儒家学派向往的社会形态,而“礼之用”则是维系社会和谐的规范模式,认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篇》),即人们只有遵守差等的礼治秩序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安宁。要求“修己以安百姓”,主张为政者要施以德政,尊民爱民,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和衷共济”的人际关系法则。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颜渊》),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认为为人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指导原则,要求人们用“仁心”和“爱心”去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从而宽容他人,善待他人③。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处,并没有忽视人们之间的差异与分歧,认为人们应该遵守“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原则,如果照此行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自然能实现。

“修身正心”的心灵意境。“和”的价值理念认为,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先实现个体的内心和谐,这就需要通过道德教化来提高不同个体的觉悟,使他们将至善作为人生目标,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实现个体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进而实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和谐④。《礼记·大学》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其意涵是,修身在于使自己内心纯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惧,喜好玩乐,有忧患,都不能使内心纯正。心中清明,专心致至,不看不听与修身无关的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内心纯正,实现心灵意境的和谐。

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模式的辉煌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在当前转型加速期,浙江省也面临着现代性的各种困扰。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深层变革的一种表征,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个体的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通过对现代性危机的审视,从传统“和”思想文化中寻找解决当今困扰可资借鉴的资源,有助于发掘转型期社会所需要的文化支点。

自然生态的危机。浙江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七山一水两分田,可利用的土地少,可开采的油矿资源贫乏,缺乏发展所需的大宗工业原材料。加之经济迅速发展,资源消耗量大,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危机日益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追根究底,人类道德责任的严重缺失和道德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⑤。要从根本上治理生态危机,就需要重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用“和”的人文精神拯救人类的道德工具理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发展的危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是浙江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常有发生、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身份歧视还比较严重、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的现象愈加显著,都对浙江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烦恼,不乏财税政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原因,然而,这与浙江浓厚的“工商皆本”思想文化传统也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会注重于具有市场价值、能够给自身带来可观利润的东西,从而忽视对社会的关怀和集体的责任感,缺失“和”思想文化中“泛爱众”的精神。

人际关系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取得了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2011年跨入GDP“三万亿俱乐部”。但是,理性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主义日益奉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面临严重的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们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对人的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关怀。这种关怀的价值取向,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冲突的和谐、协调和平衡,即是“和”。“和”是人文世界的价值理想⑥。因此,要构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和文化”的积极参与,培育“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

心灵世界的危机。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的纵深阶段,原有价值观念的统摄力式微,而适应当今社会状况需要的价值观却没有成型,导致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处于混乱、破碎、冲突的状态,心灵世界面临严重的危机。心灵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精神灵魂的丧失,这将造成人的心理失调和精神分裂,甚至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失序。因此,消弭人的心灵世界中情感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的矛盾,化解人的各种心理、情感、思想、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求得人自身和谐的关键⑦,这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和”文化思想的传统调适心灵世界、追求心灵和谐,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愉悦作为个体的价值目标,不管是“修身”、“正心”,还是“心斋”、“坐忘”,其目标均是追求一种心灵和谐的境界。所以,要提升心灵世界的境界,保持心灵和乐,还需要在“和”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重构   视角   体系   价值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