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2)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特点

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而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动力。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污染、节约利用资源、保障矿产资源,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中原经济区居民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深、生态责任意识不强,生态行为“知行”脱离等现状,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就需要培养引领社会风尚的创新型人才,带动生态文明建设者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创新人才的特点,还要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创造性。创新不是凭空发生的,要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人才必须掌握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了解地理环境、水土保持等中原经济区现状,具备环境治理、生态建设、防灾减灾、节约利用资源等能力。在前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创造知识才是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人才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都是工作多、收入少、收效慢的低产出事业,主要建立一种对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在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学会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当今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面对新的问题会主动寻求各种途径去解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每个地区、每个环境、每个时间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用老思路、旧办法难以解决新难题,创新型人才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人才既要标新立异又要懂得合作。创新型人才只有敢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才能在环境污染、大气治理中出新思路、有新举措。这也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只有常常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也才能激发自己探索求知,才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但创新型人才一定不能是清高孤傲、难以相处的。因为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生态问题都不是某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它往往牵涉部门多,涉及领域多,操作起来需要配合的人员也多,任何一个环节大家不配合,都难以有效果。所以,复杂的生态问题需要不同的知识,需要多方的合作,才能完成。另外,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城市居民生态文明状况也代表着中原经济区现有人才普遍的生态文明状况。要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需要重视这一现状,弥补这一不足。要普遍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水平,不仅需要全社会重视,政府有力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力量的注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在学校教育,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科技创新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有利于师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性人格。更新教学内容,将国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开设绿色植物养殖、生态教育、创新教育的公选课,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生态知识,了解前沿生态文明发展装状况。三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方式,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塑造个人创新素质。四是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广泛宣传,营造人人要创造的氛围。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设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使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创新能力培养中。二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参与各类创新竞赛获得奖项的师生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奖励。设立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成立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建立实践培训基地,建立培训机制。

建立课外创新能力活动广阔平台。一是搭建项目资助平台,构建系列化、项目化、多层次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设立项目基金,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安排指导老师,给予相应奖励。二是利用科技竞赛平台,借助各类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通过导师带学生科研指导,形成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低碳环保理念传播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师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专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依托科学研究,推进成果转化。一是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加入项目开发,与研究院、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合作项目,互惠互利,达到既锻炼培养人才,又了解市场掌握科技前沿的目的,培养与市场无缝对接的创新人才。二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资助体系,为创新型人才破土而出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破解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加快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把最新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及时应用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四是科研反哺教学,为生态建设输送人才。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学术前沿选修课。五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大力普及和发展湿地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本文系2014年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05006)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原   经济区   创新型   文明建设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