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原经济区居民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缺乏有效的教育渠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缺乏对自我的道德约束等特点。根据这一现状,文章总结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创造性、高度责任感、既能标新立异又能团结合作的特点,并由此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生态文明 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依托创新型人才打破传统,开拓创新,传承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这要求高校根据地区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承担社会赋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创新型人才对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技术支持。一是转变科学价值观念需要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统治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观念,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提高认识、改变实践的价值要求,以发展、综合利益的眼光来评价使用科学技术。二是生态技术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成了破坏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工具。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科学技术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服务,用生态文明的“保护技术”代替工业文明的“破坏技术”。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将技术真正彻底的改造。三是生态文明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要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生态价值观念确立和生态技术使用的前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观念,形成社会与人、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才算开始起步。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转变为生产力。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社会期望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文化支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文明的高度。要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先培养生态文明人。创新型人才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规范自己对于大自然开发的经济行为,并不断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形成环境保护良性氛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要求,需要人类树立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只有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自身意识,逐渐养成日常习惯的人,才会主动去树立、传播这一观念,才会产生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
中原经济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观念引领。环境污染和地球破坏的日渐加紧,使我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转变,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要调整思维方式,用生存环境伦理代替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传统意识的禁锢,重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思维。生态文明是人类重新思考未来,建立新的价值观、科学观、环境观、资源观的开始,创新型人才才会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观念,获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生存环境伦理观,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深层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问题。在个人的素质中,文明素质是重要内容,培养个人与自然共存,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既是国家、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未来的需要。人类只有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及其生命,才能明白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平台,是实现河南迅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需要改变产业结构,而且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也要提出新要求,创新型人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各项发展中,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建设也只有深入到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中,才真正落地生根,从机制价值理念走向社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依靠人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指出,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人才培养注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的迫切需要。
中原经济区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第一,居民主观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自身生态文明意识评价较高。大多数城市居民很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评价良好,对周边生态环境很满意。认为周边的生态环境良好,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固体废弃物处理表示满意。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受学历水平、收入水平的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表现参差不齐,但多数人向往提高个人环保意识,愿意做生态文明志愿者,希望能为环保做点事。大多数城市居民对污染环境的人或事表示反对,也能做出相应的举措制止。而且90%的被调查者很注重环境保护,主观上不愿意破坏环境。
第二,居民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缺乏有效的了解学习的渠道。多数人对于生态文明认识模糊,没有清晰牢固的生态文明知识,将生态文明等同于治理大气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技术行为,忽略居民生活质量、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等重要内容。与城市居民生活关系紧密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也是相对匮乏的。人们对于自身生态文明知识的评价,54.9%的人认为很清楚生态文明知识,也有45%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生态文明知识,并不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对个人生态文明知识的评价往往高于自身的实际掌握水平,反映出人们主观上有意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根据对受访者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多数调查者在自我评价时有评价过高的现象,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已经很关注生态文明,了解了生态文明的知识,但和个人实际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不符,可以看出,多数城市居民很希望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经济水平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去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居民生态文明行为易受经济利益影响。城市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根据涉及利益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涉及个人利益的,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公共利益。第二类是不涉及个人利益,力所能及的事情,居民会倾向于保护环境。第三类是缺乏相关知识和引导,不知如何保护环境。
第四,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缺乏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很多居民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推给政府,缺乏自身的社会角色观念认同,意识不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68.5%的被调查者会关注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28.5%的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政府要考虑和关注的,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深入了解发现,这部分人群多数收入水平不高,他们忙于维持日常生活,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精力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得多是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到一些粗浅认识,缺乏深入了解,了解的也只是片段的知识。通过深入访谈也发现,人们很渴望政府、社会多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保护问题,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环保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自己的看法。希望多接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但生态责任意识不强,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普遍缺乏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对节能环保、垃圾处理等基本问题都是从电视、报纸中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