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条件性、阶级性特征
拉布里奥拉认为,意识形态形式不是天生就有的。宗教、道德、哲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所创造的。就道德而言,只有在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分析道德问题。他分析了“那种平常在一般人的爱好、习惯、风俗、忠告、判断和评价中以经验的和日常的形式存在着的道德……那种起着作用(激发或抑制作用),具有不同发展阶段并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而在一切人和每个单个人那里却是零散地表现出来的道德;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交往中并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自然必须思考自己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并作出某些判断和评价以形成一般原则的最初原理。现实就是这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多样的形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这个现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拉布里奥拉以道德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性。他指出,在奴隶和主人的关系中,奴隶的思想和情感不可能与自己的主人的思想和情感完全一致,而是差异很大,作为封建社会的农民的各种迷信是由于他们对自然的从属和社会有机体的从属所造成的,同样,现代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方式一致,任何宗教的号召不能拭去现代无产者心灵的创伤和仇恨。
拉布里奥拉以此得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这一论证结论,如他所述:“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纳为对那些促使道德发展或阻碍其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历史研究。只有在这个方面,即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关于道德水平同一定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即归根到底同这种或那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说法才是有价值的。”
在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论述中,拉布里奥拉体现了他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理解道德的阶级性不能机械地认为某个人的道德是同他的物质地位丝毫不差地相称的。不能认为“单个人的发展只决定于他的一定的阶级归属和他的社会地位。”
以空想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道德观上的分歧为例,拉布里奥拉认为,空想主义向人们大力倡导道德的重要性,而根本不了解人们在现实中的生存条件。道德在共产主义者看来是经验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他们承认人能够完善自己。在人的问题上,拉布里奥拉提出的观点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致的。“人不是作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特性(他们按照某种唯理论的节奏重复和发展这些特性)的生物而发展和形成的;他是作为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又产生了一定倾向的思想、见解、信仰、观念、意向和原则)的原因和后果。创造者和结果而形成和发展的。”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710001)
【注释】
①[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第10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7~8页。
②郑永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③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69页。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页,第550页,第552页。
⑧[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6页,第118页。
⑨⑩[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1页,第83页,第85页,第122页,第125页,第125页,第125页。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362页。
责编/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