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探寻(2)

突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从传播机制来看,传播讯息就是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决定了传播的速度、效率、范围等以及传播的内容、倾向性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传播的讯息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则包括了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电话、计算机及网络等。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从内容与方式两方面进行创新,并充分发扬各种现代媒介的效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容与方式方面必须要突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也就是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突出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要突出实践特色。理论来源于实践,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才真正具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实时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其内容应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江泽民指出:“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把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牢固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及时推动理论创新,关注民生问题,直面并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当前的教育、劳动就业、就医、社会保障、住房、物价等民生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社会公平正义、党风廉政建设等现实问题则是社会热议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既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又运用当代思维与全新视野解决这些问题,从解决这些国计民生问题着手进行理论创新。另外,当代马克思主义还应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通过实践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要突出实践特色。理论指导实践,只有接受了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引导民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以此从事生产生活并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是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有效方式。另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实地考察、实地学习等实践方式让民众了解理论,由此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才会有更切身的体会与理解。

突出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要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化的理论才能获得本民族群众的认可,脱离了民族实际的理论则会被本民族群众所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且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毛泽东曾经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众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就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民族使命为基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历史、现实国情等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理论。还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结合起来,形成适应于中华民族风俗习惯、认知心理、文化传统的民族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要突出民族特色。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学习和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恰当运用中国的民族风格、语言形式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地方戏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均有不同,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各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形式,使其更容易为不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少数民族歌曲中适当融入当代马克思主义内容,就是一种好方式。

突出时代特色。在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马克思主义要解决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形成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新理论。一方面,时代不同,世情、国情、党情等不同,大众化工作必须与当前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协调一致,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进行科学判断与解析。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解决中国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时代不同、民情不同,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代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始终与时代一致,代表不同时期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突出时代性,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方式。不但要继续利用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作为发布信息的权威和保存文化的工具,还应当把现代化传媒对马克思主义的快速、高效传播作用发挥出来。例如电视、广播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已成为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不但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并且最为民众所喜爱。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理解、所接受。”⑤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应及时紧扣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现代化媒体,尤其是互联网这种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是青年一代最为欢迎的文化载体,要充分挖掘互联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开展网上党校、网络课堂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其资助,项目编号:12JD710075)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1998年2月19日。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⑤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2010年9月19日。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路径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