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桥梁,从传播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分为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维度,其中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决定了传播效果。本文拟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这几个维度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探寻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对策。
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
从传播机制看,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否以及传播内容的数量、质量、流向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是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研究等的人才队伍,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第一个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首要问题。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其他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事业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打造一支稳定的、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第一要务。
政治素质过硬是首要要求。第一,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是理论与民众之间的最重要中介,是民众的榜样和典范。他们自身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可能感召民众认可马克思主义。第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扎实肯干的学习作风、工作作风。能够真正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并与基层民众打成一片,愿意沉在基层单位、兢兢业业干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
其他综合素质也要过硬。第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队伍只有先对理论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精髓,能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可能正确地向他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二,能准确、灵活地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并能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最终是要帮助民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民众也急切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众化队伍不但要掌握理论,而且能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第三,要有效掌握并运用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和理论。大众化队伍必须通晓科学的传播机制、懂得客观的教育规律、掌握民众的真实心理等,能运用恰当的传播方法和教育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创新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从制度方面着手建设好大众化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构建人才队伍的选拨和培养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选拨和培养大众化队伍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选拔人才队伍。当前一些单位对于大众化工作存在着表面重视、实际懈怠的现象,正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通过制度硬性要求他们培养以中青年理论骨干为重点、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建立相关法规制度,规定农村、城市社区、民营企业等建立相关专业化队伍和非专业化队伍。并由政府牵头整合各级人才队伍资源,形成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体系。
建立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制度。人才队伍如果固步自封,必将落后于时代。他们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进取,才能准确搭上时代脉搏。因此,要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和培训制度,规定各级单位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时间保证、经费来源、政策支撑等。
建立人才队伍的激励约束制度。首先建立资金投入制度,用硬性制度来保证资金的投入。还要通过制度规定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设立各个专项资金如人才培训资金、实践活动资金、成果奖励资金等,并列为各级单位的预算。其次,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考评要公正合理,同时区分层次、分别对待,保证考评质量和效果。实时进行阶段性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奖惩、晋升级别、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再次,建立奖惩制度。对大众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资金奖励、政策鼓励等,对不能达到要求的人员和组织则进行相应惩处。
充分了解民众、尊重民众并调动民众的内在动力
从传播机制来看,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但并不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发展变化性的,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认知。另外,受众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者,会积极地寻求信息、选择信息为己所用。广大民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主、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了解广大民众的发展变化性。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民情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民众的思想、观念、诉求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民众主要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无暇顾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思想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关注文化精神生活、公共生活等,自我表达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愿望越来越强烈。例如,当前民众对环境问题、廉政建设问题等十分关注,参政议政愿望越来越强烈,某些地方发生了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就是一个表现。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不能回避民众的这种变化,而要高度关注民情民意的变化,了解民众不断变化的关切和需求,并及时应对,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回应民众。
尊重广大民众的差异性。当前中国社会群体日益多样化,可以分为多个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地域群体等。不同群体的生活背景、文化传统、知识水平等也有很大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因此,要通过调查研究以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群体所关注的不同现实问题入手引入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不同层次受众的不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使用深浅不同的理论内容、宣传方式等。例如,对于工人和农民,就不能采用艰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像邓小平所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①要从工人和农民的现实问题入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意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确实让他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得到了实惠,从而使他们内心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党员干部作为领导集团和示范群体,要展开理论学习的热潮,进行深度的理论学习与探讨。
调动广大民众的内在动力。民众并不是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主体,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认识、需求、感受等进行积极的参与和选择。只有尊重民众独立的人格,并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大众化工作才能提升效果。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要关注民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向互动,尤其要引导民众主动学习并实际践行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尊重民众的思想发展规律、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按照民众的不同思想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等有针对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例如,多讲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理论问题,多引用贴近群众生活的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多使用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从而让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甘愿接受、心服口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高度重视民众感受,关注民众反馈,并依据民众的感受和反馈来调整大众化的内容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