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异化现实的考察并未就此结束,一方面他坚持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去思考工人阶级的异化现实,另一方面他从理论上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为人们对异化的真正理解寻求思想上的根源。那么,异化批判的理论根源出自于何处呢?笔者认为,在《手稿》笔记本Ⅲ中马克思就给出了清楚的回答,马克思对异化现实背后的哲学批判是建立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以往整个哲学体系的批判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惟一承认的人类劳动是人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⑧在这里,抽象的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人以及人的对象化,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抽象化的存在。而在马克思这里,异化和外化却都是存在于活生生的生产过程中,虽然马克思没有像后来在《资本论》时期构建起完备的剥削理论,但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或者误读马克思对异化的探讨。马克思看到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及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的个人利益被极大侵犯,在马克思对异化关系的批判中,这种关联和推导关系直接指向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作为异化或者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承担者—人,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对比黑格尔的逻辑,他设定“人的本质,人=自我意识”,但是自我不过是被抽象地理解和通过抽象生产出来的,“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⑨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设定的物,本质上不是现实的物,而只是自我意识的创造物,总体来说,黑格尔的“人”就是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各个环节的总体。而马克思眼中的人,却是直接的、现实的“自然存在物”,人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物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因此,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维脉络,从一开始就超越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抽象诠释,把对人的理解内置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中,之后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因而工人生产自身,而且人作为工人,作为商品就是这整个运动的产物”。⑩可以说,这个思想和逻辑起点的建立,使得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超越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理论构架,因为马克思在此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内置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中,这里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工人只有在与资本的现实关系中才得到了自身的规定性。由此,“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原则在马克思全面展开的资本批判中得到了完全的确立。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重要理论创新点,但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就异化来谈异化,正所谓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异化表明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人的现实危机,而在危机的背后,马克思同时也在思索和探究与异化相对应的人的本质的问题。一个异化主题,既联系着马克思对人的现实处境的关注,同时联系着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以及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目标追寻。而要解决人的现实困境,仅仅通过揭示异化及其成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出发,并且步步推进。马克思在《手稿》中找到了这个视角,那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实践”。
《手稿》的旨归:自由自觉的实践
马克思在剖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及其成因之后,继续探讨作为对象化或者异化过程和结果的承担者—人的问题。要试图解决异化,并实现向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只有从现实的经济活动出发,在深入揭示了对象化或异化的人的实际状况后,最后落脚在现实世界里,从“现实生活”出发去找寻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和方法,在《手稿》中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首先,马克思确立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前提,即客观存在的并且进入了人类历史的自然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人化自然”,是进入了人类视域和人类活动范围内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样的自然对人来说只是抽象的存在;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在根本上是“对象性的活动”,因而“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而异化劳动本身不过是歪曲了人的本质的对象性活动,工人阶级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出异己性的力量和对象,成为了统治和控制工人阶级的强有力的产物;进而,马克思提出若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马克思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着重强调“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就意味着,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决不是简单地对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否定与抛弃,恰恰相反,是要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的本质性力量的真正复归;最后,马克思指出,“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即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它们倒是人的本质的或作为某种现实东西的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从这些论述可以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把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开始,这一逻辑起点的确立就使得马克思超越了以往所有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实际上,“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不仅承载着人的本质力量,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不仅包含了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对人性的真正复归,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真正统一,人类才能真正走向解放。
综上所述,从表面看整部《手稿》,似乎马克思只是零星散乱地记录着自己对国民经济学及其相关问题的批判思考,其中使用的术语也是新旧不齐,然而通过我们的梳理,仍然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将《手稿》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手稿》中,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揭示现实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异化现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异化问题及其成因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最后阐明只有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异化批判为主题”与“自由自觉的实践为旨归”这一逻辑脉络,虽然处在文本不同的位置上,内容也各有侧重,但三部分之间确有一种铺陈、贯通、递进、超越的内在关系,这就使得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思想成为一个由多重内涵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笔者相信,从马克思的思想内在整体性出发去研读《手稿》并重新认识《手稿》,一定能够提供给研究者们极大的理论发展空间,对《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史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博士后)
【注释】
①②③⑥⑦⑧⑨⑩[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页,第53页,第4页,第59页,第60页,第99页,第104页,第65页,第116页,第88页,第1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5页。
⑤王东,林峰:“《资本论》异化观新探—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观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第22页。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