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整体性问题研究

【摘要】从整体性原则出发,立足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去深入体会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其内容虽然精炼,但涵盖了马克思思想的多重叙事理路。通过对《手稿》各个笔记及其内在联系的研读分析,我们可以具体而微地体会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整体性,从而更进一步地贴近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实质。

【关键词】现实的人 异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创作于马克思思想承继前贤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其文本本身也内在地按照整体性的原则梳理此时的经济学与哲学思想。不同于同时代的理论家,马克思并未在纯粹经济学的路向上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进而循此路径开创理论意义上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是在整体性视域内,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介入经济现实并进而阐发自己的认识。这一独特的整体性运思语境与理路,决定了马克思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理论阐发,而是一个包含了多重内涵又彼此相关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手稿》的研究理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向:第一,《手稿》当中涉及到的人的本质及其实践问题;第二,异化劳动及其扬弃(《手稿》研究中的经典内容);第三,马克思在此阶段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第四,《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观等内容。这些内容表面看上去相互独立,但是当我们将《手稿》放置在马克思的思想整体性高度上进行重新梳理的话,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彼此交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手稿》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其实质是马克思对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超越,虽然马克思在文本中依旧沿用“工资”、“私有财产”、“劳动”等概念,但是马克思对这些概念的表述与理解已经同国民经济学家有了质的区别。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只是从天然的、自然的、非历史性的立场出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限度之内,以私有制为基点来开辟其研究路径,这就决定了国民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①此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仅从经验事实出发是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需要站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层面上,从经济现实出发去探析背后的规律。

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基础,结合对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认真研读,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Ⅰ》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经济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这里,马克思一方面看到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只有抽象的概念和概念之间抽象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经济现实,资产阶级所有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权或者经验历史意义上的所有权,因为它已经是以工人失去生产资料为代价了,“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②在马克思这里,工人的现实状况既是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所有权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私有财产引发的经济问题演变为外化劳动对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这一转化成为马克思在《手稿》写作中思考资本主义内在关系本质的新起点。

一种长期流行于思想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抽象化的劳动出发去批判私有制下的现实劳动,实质上仍然是思辨逻辑的范畴。诚然,马克思在《手稿》序言里讲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③然而,《手稿》作为当时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研究的成果,已然摆脱传统的思辨逻辑思维的桎梏,在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以及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非常重视思想的出发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就出发点问题曾批判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在黑格尔那里,“观念反而成了主体;各种差别及各种差别的现实性被设定为观念的发展,观念的产物,其实恰好相反,观念应当从现实的观念中产生”。④马克思此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存在,而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神秘的观念。“从现实出发”已然成为马克思进行社会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的批判是“实证的”,是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批判,而不是纯粹概念在思维世界中的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批判国民经济学,而是通过揭露私有财产引发的经济问题,最终转化为批判异化劳动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这一转化可以看出,在马克思思想深处,他高度认可人的自由以及人的基本权利,以现实经济状况下工人阶级的实存状态作为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正好符合了马克思一生的理想追求,即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的自由与解放。从这一深层次指认来看,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话语,最终通向的恰恰是对现实的人的权利之经济和社会基础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下工人阶级的异化现实,才是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意之所在。

《手稿》的主题:异化的哲学批判

不可否认的是,异化及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文本中的重要性,异化理论是否成熟,一度成为判定《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据何种位置的标准和尺度。“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⑤笔者认为,对于异化理论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就异化来谈异化,而应该把对异化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放置在整个《手稿》文本的逻辑框架下,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出发去看待异化批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批判中的一脉相承性。

在分析异化劳动及其四个规定伊始,马克思再一次申明他的研究目的,即“应该怎样在现实中去说明和表述异化的、外化的劳动这一概念。”⑥通过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揭示了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生产出一个“工人之外的他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⑦马克思对异化的思考由“经济事实”发端,通过“实践的”手段,最后落脚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的现实关系”,这一独特的运思理路使得马克思直接认识到劳动和资本分离的事实,作为资本积累的劳动已不再属于从事具体劳动的工人,劳动成为外在的东西,尔后以现实的异化关系为预设前提,在随后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事实来源及实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整体性   手稿   经济学   哲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