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完善对策(2)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也是首个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作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已开始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1997年,英国政府专门组建了跨部门任务小组,统一协调和调动各部门有限资源,大大加快了将个人创造力和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进程。英国政府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智慧、灵感、技能、理念是产生和创造价值的核心。在政府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为处在困境中的英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英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英国相比,美国强调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版权的含义,采用“版权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日本和韩国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分别以数字内容产业和电子游戏产业作为各自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中,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自身多元文化传统、海归创意人才的经验等优势条件,不仅培育了诸多知名文化品牌,使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纵观上述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发展与政府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的支持、倾斜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密不可分。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如韩国在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制定新世纪文化发展战略《文艺复兴城市》,在资金、标志性建筑定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多项策略。

第二,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创意企业和个人权益。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美国政府先后通过和修正了《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视觉艺术家权利法案》、《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律法规;韩国政府颁布和实施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

第三,建立资金支持机制,积极推行优惠政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常常面临启动资金短缺、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减免税负以及低息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企业或个人。如英国通过提供全国各地创意资金支持机构相关信息以及由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直接提供发展基金的两种方式对创意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扶持。韩国政府先后设立文艺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出版基金等专项基金,以扶持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从事游戏开发、动漫制作的风险类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或免除税收负担,免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各类费用等。

第四,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有效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走在世界前列的许多国家都扎根于本土文化,挖掘其中特色优势,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并逐渐发展成为本国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如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在多元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下,大胆探索和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在吸纳现代文化理念上表现出突出的包容力和理解力,呈现出东西方相互融合的特点。台湾文化创意领域坚持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并行,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革新,如融合西方现代舞和东方意蕴的“云门舞集”等⑤。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明确政府职能角色,制定产业集群长远规划。划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实现由“政府经营”向“政府服务”的转变。厘清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效率边界。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和意愿。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文化创意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态链。通过与社区、文化团体、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等合作,推动文创产业投资的长期项目,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介和指导机构,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产业资讯、战略规划等全方位服务。利用产业集群内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出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观念。推进建设知识产权的相关门户网站,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公共推介和商品交易平台。针对影视表演、时尚设计、动漫制作等子行业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顺应数字化时代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要求。积极加入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推动和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充分保护本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保护会扼杀创造力,而放松监管又会造成个人和企业的权益受损。因此,权衡利弊、顺势而为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来工作的重心。

第三,健全和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融资、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等多项投融资途径,鼓励多元化投资。推动创意类企业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人开展对接合作,搭建行业资金支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补助、税收减免、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尤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各专项发展基金,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整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兼并、收购、品牌经营等手段鼓励文化产业集团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文化创意类企业上市融资以及上市之外的资本运作,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

第四,打造本土知名文创品牌,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集团。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文化创意类企业应根植于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本土创意资源,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将现有文化创意产品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以凸显出更多民族性和文化性。此外,文化创意类企业还应注重个性化的定制环节,由借鉴模仿向独立原创转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密切关注数字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产品创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来实现创新和变革,以培育出更多的文化创意国际知名品牌。鼓励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组建大型跨国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积极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第五,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实现用人单位和培养院校的有效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争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培养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应广泛整合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教育资源,确立以高校为主导,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共同作用的教育主体,构建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士、硕士等多层次文化创意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优秀的文化创意团队,形成结构合理、专业精湛、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出有效的“传帮带”助手制度和师承制度,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厦门理工学院国家基金预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C115,XYK201451)

【注释】

①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105~113页。

②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孙梅:“美国版权业概况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见刘牧雨主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④肖文红:“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 推动盐田文化产业发展”,《特区实践和理论》,2009年第6期,第54~57页。

⑤肖怀德:“从‘多元文化’到‘创意台湾’—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考察透视与案例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4期,第89~9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创意   产业发展   对策   现状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