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思考
增强微媒体意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体系。任何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都会在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利用微媒体进行校园管理的新途径,建立主题时尚新颖、形式多样的微媒体平台,构建以微平台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体系,从而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和实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微媒体的重要影响力,着力打造和构建工作微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以高校的微博使用为例,全国各地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机构、校长、教授、辅导员等纷纷开通微博。“截至2012年9月12日,‘粉丝’人数最多的高校官方微博前 5 位的‘粉丝’数量均已超过 20万,985高校已全部开通微博,其中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超过200万。”⑤微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管理和教育的各个领域,这也敦促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现实,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微媒体载体进行科学创新管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充分利用微媒体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课程教学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微时代”信息资源共享、更新快、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建立“微媒体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把微媒体作为科学高效的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目的,实时点击“关注”、“点击”、“收听”微媒体教育资源,随时获得课程的相关知识、资料和最新资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直接利用微平台开展课程,构建“微课堂”,实施“微教育”,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微博、微信等优质微媒体资源呈现给学生,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发布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尽可能多地发起学生们的讨论,给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资料,释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巩固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和微平台互动的同步进行,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影响引导学生。
利用微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丰富校园社团活动。社团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织,以微媒体为平台开展活动日益盛行。微媒体一般都有群组功能,微媒体群组是以共性为导向的小组织,加入群组就可以持续接收所关注领域的动态,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具有针对性。组员的构成具有自发性,因此积极性更高,交流更活跃,组织形式活泼,成员畅所欲言,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目标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很多智慧与信息在这里进行探讨与完善。通过微平台开展社团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题健康向上、时尚新颖的活动,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讨论问题,也更能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学生工作部门也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QQ 群、飞信群等为依托积极构建社团微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通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融合渗透,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整合体系,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⑥。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学习利用微媒体平台。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当今互联网领域的新潮流,学习掌握最新的微媒体技术,通过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敏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增强师生的共鸣和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预见性,引导微平台舆论导向。传统的谈话和咨询活动等显性思政教育方式通过微媒体的介入,表现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告知学生自己的QQ、MSN、微博微信号等微媒体联系方式,建立飞信群、微博微信群、开设豆瓣讨论小组,关注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心灵接触,将高高在上的生活哲理、德育理念融入到内容简练的微动态中,把微平台变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自身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微媒体平台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在学生中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使他们自发地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境界的提升。
增强微时代下的危机意识,规避微媒体的不良影响。“微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点,使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微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把握机遇,规避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利用微平台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侵犯他人名誉权,对他人进行侮辱和骚扰等,造成媒介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过多使用和依赖微媒体,忽视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一部分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课堂秩序,降低了学习效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微媒体方便快捷、形象生动的独特优势,也使得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依赖,反而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发挥。针对微媒体的不良影响,高校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微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微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应对微媒体带来的教育教学领域的革新,依据自身经验准确识别各种言论,时刻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微博和微信等微传播媒介,增强网络自律,同时也要科学规范地使用微媒体来促进工作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在继续有效发挥会议、理论教育、文体活动、报刊杂志等传统载体的作用之外,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发掘出更加富有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和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用上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有的作用。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根本目的⑦。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页。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ic.cn/xw/rdxx/201401/t20140120_4024896.html.
③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⑤邓怡:“基于微博平台高校增强网络公信力的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
⑥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⑦欧阳新:“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创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责编/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