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步入“微时代”。大学生群体是微媒体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随之表现出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和探索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2014年1月16日,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②。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媒体,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成为“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在此背景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微媒体社会生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进行思考和探讨,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内容实施、任务完成,都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包括物质形态载体,也包括活动方式载体,如会议、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体现着时代的要求,是人们生存与发展方式变革的表现和反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种类和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将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形式。
微时代的概念界定。“微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能实现即时信息获取传播的显示终端,使用简洁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像和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活动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实时、互动、高效。“微媒体”指以微博、微信为标志,包括QQ、MSN、Skype、Gtalk等一系列方便快捷、时尚个性、深层次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互动媒体平台。关于这一波以移动互联、微媒体为中心的高科技浪潮,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著《微博力》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力量定义为“微博力”,并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④ 作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大学生群体,微媒体的使用已经逐渐内化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微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媒体的发展进步,使得各种群体基于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以兴趣、爱好、学习、地域等多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代性。
以手机为主要工具的物质载体。随着3G、4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手机作为新的、移动属性非常强的媒介平台,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媒之后,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传媒”。在“微时代”,手机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来接听电话、收发短信的单一功能,它具有携带方便、即时性强、资源丰富等特点,手机QQ、飞信、微信、APP等各种丰富的应用,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各类信息、进行各种交流。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阵地,以手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手机媒体平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养成,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实现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以微媒体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载体。微型博客,简称微博,于2009年8月底推出的新浪微博,继国外的Twitter之后,开启了国内的微博潮,是“微时代”到来的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随后微电影、微语录、微服务等微媒体逐渐兴起,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到“微时代”的来临。微博用户可以使用电脑和手机两种平台,以140个左右的字符随时随地发布和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除此之外,腾讯推出的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以手机为介体的即时通讯工具,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微信以其新颖的界面、跨平台沟通、零资费、私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微博、微信、手机QQ、飞信等微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丰富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记录生活的点滴,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前沿资讯,更为自由和便捷地进行交流互动,微媒体也因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载体。
以兴趣、爱好、社团等为主要依托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其教育目的明确,成员参与性广泛,社会实践性鲜明。以手机为介体,微媒体为平台,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地域、社团等组成不同的群体,如微博的好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手机QQ群、百度贴吧的吧友群、豆瓣的各种活动小组。无论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想法,都可以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体会,在圈子中找到依靠感和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共同成长,这种圈子可以起到家长和学校难以发挥的优势。大学生不仅在诸如科研小组、健身群、旅游朋友圈等各种各样的微平台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学习成长的动力,更有人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发掘微媒体平台商机,组建团队进行创业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通道。基于微平台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有力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考察和探索这种新型的活动载体,发挥通过微媒体开展活动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