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网络谣言微博传播特点及规律研究

【摘要】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    微博    未证实的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Web2.0时代,我国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微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量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①。

微博在社交和信息传递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双向交流,可以实现信息非即时或即时传递交换;二是具有社区广播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传递交换;三是简短即时,内容简介和文字内容基本上不超过140字,同时实现图像、视频传播;四是原创信息,大多微博内容由博主原创或转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共信息最早的发布平台。

微博一经投入使用就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并显示出极大的能量。但是,微博传递信息的便捷与高效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微博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起到了源点和助推器的作用,值得高度关注和探讨。2013年下半年,国内相关政府部门掀起了规范“网络大V”行为的网络谣言治理行动,使微博和网络谣言或为焦点问题再次摆在了公众及学界面前。

微博传播谣言的可能性分析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②。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③。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或某一论点)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或论点)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微博的“自媒体”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方式,每个网民都成了媒体的主人,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微博)、“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人人可以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有权力和能力发布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微博传播谣言也同样呈现出鲜明的“自媒体”特征。普通网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传递信息,加之通过微博发布、传递信息可以忽略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特征(外貌、语言、性别等)和身份特征(民族、阶级、地位、姓名等)。网络的隐匿性给了微博博主“随心所欲”的空间,微博中的言论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真伪难辨,甚至个别博主为了过分追求点击率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微博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谣言传播、扩散的温床。

微博的“草根化”倾向明显。除去个别网络大V之外,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于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即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DIY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此外,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X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信息传播交互性强。微博作为开放的信息平台,博主在个人页面上发布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随时查阅,博主与其他网络用户彼此之间的互动内容也很方便会被看到,没有任何信息接入的门槛。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微博传递信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任一信息从采集到发布再到广泛扩散,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微博可以迅速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进行反馈和互动,甚至进行下一轮次的传播。高速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交互性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多元的利益表达主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的格局越来越明显。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个体或群体,因其利益集团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表现出利益诉求和表达的不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必然带来社会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方式和意愿也必然不同;此外,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他们的表达机会、诉求渠道也必然不同,甚至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在现实社会表达机会不平衡的情况下,网络为各种利益主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表达平台,互联网上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利益表达群体多元,表达目的不同,必然带来表达信息的良莠不齐,谣言在网络中传播和扩散也在所难免。

微博传播谣言的过程分析

微博发布。目前,微博已经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信息扩散与谣言爆发。当前,不少谣言的制造者充分利用了网民渴望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以弱势群体自居、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容易产生恐慌心理等特点,通过微博发布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官员腐败、自然灾害、社会资源分配等5个方面的信息。以上领域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网民也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此类信息的讨论和传播中去。致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失真,越传越演绎,越传越符合网民的猎奇、惶恐等心理,然后又被一轮次又一轮次的复制、传播。201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近几年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10起网络谣言案例:“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4人遇难、“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核事故辐射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伪造传播“47号公告”严重误导了纳税人、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引发恐慌、“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④。从这10起案例来看,基本上集中在上文提到的5个领域,并且通过网络被肆意传播。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视角   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