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以生产、社会关系为联系纽带的极为紧密的有机体⑤。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受到重视,流动人口问题不容忽视,流动人口管理也应该不断创新,灵活多样。
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间的长效协调机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众多流动人口流入,由于流动人口构成复杂,活动内容广泛,滞留时间不一,因而对流入地城市的暂住人口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生产管理、建筑管理、市容管理、治安管理和计划生育管理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事求是地讲,流入地政府不仅对人口流出地的文化与社会缺乏了解,而且缺乏对流动人口详细信息的掌握,而流出地政府的人口管理部门却保留有相关的信息,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因此,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对全面管理流动人口、协调城市发展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专门的人口管理网站,也可以利用各地政府的公众微信平台,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服务方面联手工作,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转变管理方式,加强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未来的城市生活与工作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因而他们在流入城市与居住区域的选择上尽量向亲戚、朋友或同乡靠拢,呈现出一种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形成了一个个流动人口聚居区。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是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将旧有的防范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参与型管理模式,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内在要求。社区管理除了现有的日常管理外,可以通过对房屋出租、治安维护、市容市貌、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的专项管理,控制和规范流动人口行为;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的服务,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知识。同时,在社区化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流动人口的心理、情感等因素。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内心渴望被他人理解、尊重、接受,因而通过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可以促使流动人口参与其所居住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增加其社区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其认同感和归宿感,促进其与社区以及整个城市的协调。在社区化管理过程中,组织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流动人口心理上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逐步使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在中国,户籍制度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户籍制度不仅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分割,也强化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这种平等并不仅仅表现为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平等。
首先,要逐步解除城乡间一切不必要的经济和非经济壁垒,实现城乡劳动就业机会的均等化。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提高流动人口劳动力素质,以扩展其择业范围和就业空间。外来流动人口务工者,绝大多数来自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严重地制约着他们职业的发展。对此,政府或企业应把岗前集中培训与常年的职工教育训练相结合,把人际交往礼仪等社会知识与现代化生产技能相结合,把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如包钢的外来员工大多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偏远地区,通过企业的教育训练,使他们不但适应了城市生活,还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化生产技能。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偏见。部分城市居民还存在对农村人口歧视的观念残余,他们对流动人口抱有偏见,很多人对农村流动人口采取敬而远之、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农村人素质低、贫穷、比城市人低一等。殊不知,城市人口处处在享受农村流动人口带给他们的实惠,如盖房、绿化、保姆、餐饮等。据调查,在每年春节期间,由于大多数外来人口回老家过年,包头市民吃不上早点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政府及宣传部门应该加大宣传,营造平等、团结的城市文化及人文精神,使本地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消除隔阂,一视同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农村流动人口。
最后,切实解决流动人口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流动人口由于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有住房补贴,他们居住的共同特点是租房或由雇主提供住处。近些年,很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买了住房,却债台高筑,或加入“房奴”行列,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体系之内,提高他们的住房保障。流动人口没有城市户口,也就无法享有社会福利和养老金,无法享受全额或半额公费医疗以及城市社会保险体系。流动人口在当地也可以加入医疗和养老体系,但却必须回当地缴费,住院报销也有各种限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应逐步统筹城乡医疗及养老体制,按照流出地的缴费及报销标准,在流入地办理相关手续,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的提出,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作者为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走西口视域下包头民族关系嬗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C101)
【注释】
①“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包头宣传》,2013年第5期。
②赵永峰,刘磊,张思含:“数读包头人口变化”,《包头晚报》,2011年6月21日。
③张冬晓,李那萍:“关于对包头市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内蒙古统计》,2005年第2期,第41页。
④《包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⑤黄忠彩,张继焦:《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4页。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