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伴生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主要从包头市人口流动现状入手,阐释流动人口在包头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双重影响,并对流动人口管理提出了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间的长效协调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逐步使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等。

【关键词】城市化    流动人口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2.2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至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不可阻挡的人口流动大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呈现出持续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包头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及地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区域外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包头的移民城市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流动人口在包头市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多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概念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1950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7.3%,经过60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城市化已基本达到50%。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至1957年,即一五计划完成后城市化率达到10.9%。第二阶段:1957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率达到17.9% 。尽管因为政治原因,这一阶段发展波动较大,但还是有所增长。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城市化率接近50%。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按此速度计算,至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70%,基本完成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口流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愈益明显,流动人口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引起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广泛重视,成为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包头市城市化发展与流动人口现状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为中国众多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开启了包头的城市化进程。2000年以来,包头市迎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2012年,包头市生产总值达到3409亿元,在自治区各盟市中居第2位,在国家西部52个城市中居第4位。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动到包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包头市常住人口为265.04万人,在自治区12个盟市中位居第四位,低于赤峰市、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29.74万人相比,包头市10年间共增加了35.30万人,增长15.36%,年平均增长率为1.44%,10年间包头市净流入人口达45万人。② 包头市人口的变动,是与基本建设和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而不断涌进的流动人口也是包头人口变化中的一个支点,如今人口流动在包头市人口变化因素中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包头市的流动人口来源相对集中在西北地区,多以山西、甘肃、宁夏的省份,其占流动人口的52.4℅,来自周边地区的占29.1℅。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包头市人口流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包头市的人口流动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影响较大。由于包钢的兴建与机械工业区的动工,大批人员从祖国各地前来支援,有的是长期落户的职工及家属,有的是从外地调来的施工单位人员,还有的是因基本建设需要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包头市人口从1966年的870,968人,1978年增至1606,406人,十二年中增加了735,438人,增长了45.78℅,年平均增长3.81℅。④

二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该时期主要是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包头市的流动。农村人口原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后来逐步开始外出打工,青壮年男子大多数从事建筑业,青年女子主要从事餐饮业、美容美发等服务性行业,增加了家里的经济收入。那些先到包头市打工的年轻人,不断介绍、帮助同乡,形成了一股流动人口大潮。1990年,包头市人口为185.64万人,1999年为202.84万人,十年间人口增加了17.2万人,增长了9.3℅。

三是21世纪以来,包头市流动人口的来源更为广泛。一部分是南方的投资者,他们大多来自广州、上海、浙江、武汉、四川、湖南、安徽、河南等城市;另一部分是中西部地区的普通劳动力,以山西、甘肃、宁夏等地为主。北京王府井百货、上海华联超市、温州一条街、金荣建材城等都是这一时期所建,不仅繁荣了包头经济,而且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使得更多的人流动到包头。2000年,包头市人口为204.13万人,2004年底为215.68万人,四年间增加了11.45万人。正是以上几次人口流动的浪潮,形成了目前包头市的人口规模,奠定了目前包头这个移民城市的人口基础。

包头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问题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为繁荣城市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一支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有益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城市突然增加大量的流动人口,难免给城市带来一定的负担。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包头市,使车流、人流量增大,加重了道路的拥挤、堵塞。例如,包头市百货大楼和王府井超市门前一带,经常有一些小摊小贩,卖货地点不固定,乱占便道车道,脏、乱、差等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因缺乏监管,有些流动摊贩商品短斤缺两、假冒伪劣,扰乱了市场秩序,由于流动摊贩采取与城关人员捉迷藏的手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城市的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费用提高。另外,流动人口的增加还使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和繁忙,坐车难、车站拥挤混乱的现象更加突出,与此相关的各种违法现象应运而生。

其次,存在于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近年来,包头市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不仅对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而且给包头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损失。与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由于脱离了家庭、单位的管辖,制度、纪律、社会道德约束力减弱,加之流动人口中的多数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程度和道德素质较低,很多不法分子混迹于大量流动人口之中,采取各种不法手段诈取钱财,甚至打架斗殴、行凶抢劫、杀人越货。而这一小撮不法分子,败坏了流动人口的整体形象,使居民对流动人口形成戒备心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像包头市昆区窦家梁村,因其位置远离市区,又靠近包钢,成为一些流动人口特别是乌兰察布市来包头人员的理想生活场所。他们中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靠从包钢偷铁为生,这样不仅给国家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使市民对乌兰察布市的人员存有戒心,称乌兰察布市人为“澳门人(撬门人)”、“台湾人(抬完人)”,使那些合法劳动的乌兰察布市人失去了信誉,增加了他们就业的困难。

最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合地的问题不容忽视。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包头市后,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街道或村庄形成大小不一的流动人口聚集点,如青山区的赵家营村、南壕村,昆区的和平村、北沙梁、甲儿坝和西河楞等。这些地区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成为流动人口的理想落脚点。原先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也以出租房屋为生。如在昆区和青山区交界的赵家营子村,全村共有居民600多户,约2000人,却居住着将近两万的外来流动人口。以每户平均出租30间房屋来计算,平均每间房屋200元每月,月平均收入每户每月6000元左右。更不要说那些房屋临街的房主,平均坐拥四间店铺,每间年租三四万左右,年收入更高。以包头市的消费水平来说,不需要其他的劳动收入,村民过得也比较富足。在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当地居民也不顾流动人员的身份及其社会行为,只要按时交房租就可以租住,致使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得以生存。还有,随着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收入差距的加大,导致流动人口的不平衡心理,不时引发一些盗窃、绑架、抢劫案件的发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人   对策   进程   流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