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的关键,是加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建设,即要着眼于制度建设、思想教育、榜样引领、先进文化打造等方面。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领导干部的知识、才能,甚至人品道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推进和实现国家管理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的福祉,提升国家国际形象。
【关键词】领导干部 价值观建设 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底,中央政治局针对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的决定,这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整治沉疴顽疾的决心。在当前新形势下破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建设,进一步激发领导干部的革命动力,大力提升执政能力,增强工作效力。
领导干部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德才兼备”,“德”主要指政治思想品德,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在政治上和世界观方面的要求,它是干部考核中的核心内容。“才”是指才能,即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能力。“才”是有效地认识、改造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综合力量,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考察领导干部品德最重要的方面。
“才”主要是指实现确定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它位于工具理性的层面。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以及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干部要终身学习,但还有比知识才能更重要的价值观建设问题,如果忽略对价值观的强调和问询,知识与才能非常可能误导行为取舍。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和才能不仅不能避免坏人坏事,甚至还会因为运用不当,而刺激和鼓励坏人坏事。所以价值观建设与知识才能相比处于更高的层次,它不是作权衡利弊的选择。价值观属于价值理性层面,价值理性在本质上不作关于利益的拷问,譬如,不能偷盗,不能欺骗,不能好色。如果进行功利主义的询问,一定要问为什么不可以,从分析这么做的后果和弊端的角度回答,就会陷入权衡利弊的陷阱,也就埋下了只要弊小于利则什么都可以做的伏笔。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只要不符合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就不能问为什么,不可以就不可以,没有为什么。
知识和才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既定的目标,但是,却并不能完成对目标本身的价值评判,因为知识与才能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既能为高尚的目的服务,也能实现无耻的追求。知识与才能越强,越能有效地实现高尚目的,反过来,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严重。因为知识与才能不能评判目标的合理性,所以需要价值观来引领和检验,才能将知识与才能用于正确的方向与合理的目的。所以价值观的建设至关重要,否则,知识才能越多的人,一旦用于为错误的目标服务,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危害就会越严重。所以没有适当的价值观统御的知识与才能甚至不要也罢,反过来,则知识与才能越多则越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①也就是说好的动机可以实现好的目的。所以一定要加强价值观建设,不仅要有思想教育,还要建立健全其他各种社会抓手,促使领导干部在进行选择和决策时能超越权衡利弊的局限。
制度建设是领导干部价值观建设的保证
目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是思想教育许多时候并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佐证,一些捍卫真理,坚持原则的行为往往要承受一定的代价,以致我们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而进行的思想教育往往没有实现期望的目标,显得有些苍白。正因如此,价值观建设需要制度建设发挥保证作用,为价值观建设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知识和才能的提升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来完成,价值观建设是否成功则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如果思想教育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社会普遍流行工作无所作为,甚至营私舞弊,则无论怎样成功的思想教育最后都可能被社会的现实所同化,人们早晚会背弃思想教育所传授的价值观,而转向与思想教育理念对立,但有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规则。只有社会现实与思想教育内容高度一致,才能保证思想教育的影响最后成为一种感情偏好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价值观建设有赖于制度的建设,好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合作博弈格局的形成,所谓合作博弈的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相关的人通过重复博弈后,认识到损害他人利益的选择,如欺诈和不好好工作,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就会促使人们选择诚信与敬业。但如果制度建设不到位,无论多少次重复博弈,都会使得欺诈和懈怠者不仅无需付出代价,而且得到额外好处,而诚信和勤勉者却可能举步维艰,四面楚歌。在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条件下,人们很难选择诚信和敬业。所以邓小平要说,“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②制度建设是价值观建设的关键要素,而正确的价值观又发挥着推动制度建设的作用。
思想教育是领导干部价值观建设的先导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政绩受到民众广泛赞誉,整顿党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会一蹴而就。在当前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对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没有思想教育则万万不能。而思想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权衡利弊的选择,而是要把权衡利弊的分析,扩展到对价值观的询问。就是要承认理想和现实存在着矛盾以及引领领导干部应有的选择,价值观可以为如何权衡利弊提供简单的思路,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将短期成本降到最低。
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和“我是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领导干部价值判断的根本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决策选择。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杀鸡取卵。
固然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与权衡利弊和功利主义相矛盾,但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从权衡利弊和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把这种推理和分析,上升到价值观层面,以价值判断为前提。同时,人也有将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的倾向,一旦选择某种行为方式,则非常可能将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甚至忘却选择这种方式的初衷。所以价值观教育仍然可以从权衡利弊和功利主义角度阐释,重要的是要明确价值观的判断必须成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出发点,只要能坚持不懈,人们就可能偏好这种行为方式,并且沉淀下来成为感情倾向,权衡利弊和功利主义的初衷可以得到淡化,从而上升为价值观引领下的自发的选择。促使人们对道德要求的遵守作为习惯凝固下来,成为内在的感情偏好。从而使道德不仅是种行为规范,更是心中跨不过去的坎,即便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永远不会被发现,这种行为实施者的内心也会永远有抹不去的痛。
尽管,思想教育很多时候不足以抵御不良社会现实的影响,但是,有效的思想教育可以将价值观的坚守坚持到最后一刻,从而为制度建设和合作博弈赢得时间。而随着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合作博弈的形成,思想教育的成果得到验证的程度逐渐提高,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时间相应延长,这就能使思想教育和社会影响进入良性的互动,最后使此两者逐渐趋于一致。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这样的方向,最终可以使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建设的互相影响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