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价值牵引是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的逻辑起点。应尽快建立多层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服务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适当地引入群众“倒逼”机制,提高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实效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 价值牵引 党的建设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在新的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并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要建立和健全群众路线的运行制度保障,在评价体系上给予正确考量。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核心要素的合力作用,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机制和体系,才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并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目标。
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决定性因素
党的群众路线要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就是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将一切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社会实践和成功经验,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经常实践的行动,并坚持推进落实、执行、监督和评价,最终彻底地融入到所有党员干部的日常群众工作当中,最终达到制度化与长效化相统一的模式①。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教育引导机制,通过建立人民群众联系服务机制以及全覆盖的民意反映机制,正确引导广大的党员干部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更是人民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贯穿于我党执政活动的全部,这些集中体现在其所积极推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断努力。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价值内容的群众路线,符合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依据其自身的性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创造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领导工作方法②。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和力量源泉,我们党要想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接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就必须积极建立群众路线教育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
价值牵引是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的逻辑起点。所谓价值牵引,是指积极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正确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与价值准则,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践行。只有建立在积极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并且通过实践获得长期积极的效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价值牵引的功能,以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民群众观为基础,形成同舟共济、相互认同的心理基础,最终通过具体的、长期的实践,塑造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从而保证党的群众路线长期有效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就必须将价值构建作为核心要素,在全党范围开展价值观教育,使全党自觉形成全面统一的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牢记群众观点,坚定群众信念。此外,还要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发挥价值实践的积极功能,重视运行实效,最终实现群众路线的常态化。
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的机制与体系架构
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推动党员干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③。这不但要求我们积极弘扬党在群众路线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
建立多层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与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机制,是实现群众路线常态化的基础。在具体落实环节中,必须健全党员干部学习制度,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掌握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方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分层次地构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机制,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中理论学习研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个人素养,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不断强化为群众服务的思想观念。此外,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的“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发挥和弘扬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作风,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形象积极处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
强化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服务机制。要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成果,就必须健全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服务机制。确立和巩固当前的党员干部群众联系点制度,以具体联系点为纽带,随时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在基层联系点的选择上,应当首先安排最需要服务的基层单位,并且尽量做到相对固定。比如,与某个乡镇(村)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到某个上访户和困难户,真正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有载体,服务群众有渠道,深入群众有平台。同时,应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基层调查,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增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针对性。此外,要完善当前的党员干部约访、接访和回访制度,重视信访案件的预防、排查、化解和查处问责工作,通过这些常态化的群众工作制度建设,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打通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维护与保障机制。打通群众利益表达、维护与保障机制,是当前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最重要途径。通过该项机制,可以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具有利益表达和诉求的途径。现阶段,利益问题和贫富悬殊问题,是严重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④。所以,要提高群众路线的运行效果,就必须积极构建公平和正义社会环境,尽可能地减小贫富差距,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和成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关注基层民生,不断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来消除民怨,赢取民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确保人民群众对于各项社会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监督权,体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要善于探索和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不断强化自己的执政地位,及时关注网络言论动态,并善于通过网络来倾听社情民意,广泛收集征求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掌握群众疾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完善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约束机制。要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做到执行有力,就必须完善和巩固各项监督约束机制,真正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⑤。要在充分保证法律监督、党内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的同时,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完善人民群众举报制度、控申制度以及人民群众监督员制度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应积极推行开展“下评上”和“民评官”等工作制度,并同与之相对应的惩戒机制和责任机制相结合,逐渐构建不同层次的、具有广泛覆盖面的社会约束监督机制,从而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落实到位,提高监督的实效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合理设置党员干部的激励评价机制。首先,改革完善党员干部考核机制。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意见,逐渐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干部工作考评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评价在考核党员工作中的分量。尤其是在全面考核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方面时,应将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作为对其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提拔选用和交流干部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参与度,重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⑥。在此基础上,将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构建多种评价方式共存的考核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干部考评机制,可以增强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⑦。同时,要强化和创新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于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通过制定与落实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听证、质询以及问责等各种形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将党员干部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群众关系好、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干部,要优先考虑提拔和重用,对于有问题的党员干部,要暂缓提拔或给予相应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