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强生态文明的政治制度建设,提高政治与生态的契合度。基于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危机,生态环境问题与政治的契合存在必要性与紧迫性。重新理解政治及其建设,从而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确保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社会。巴里·康芒纳提出了一个生态规则:“这个生态规则就是,生态圈的社会和全球性质,必定要确定一个依赖于它的生产企业的合作性组织。”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在既存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来寻求的,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行政、法规、机制等政治体制进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明确出方向和目标,才能扎实有效的推进,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用制度来管权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制度建设,保障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邓小平曾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建成对权力运行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制度体系。使国家和政府建立起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生态环境问题与政治的契合才能确实推动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政治制度建设中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有序性要得到保障,公众要逐步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给公民提供体制内的制度平台,掌握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话语权才能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解决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治进步。
加强循环经济制度建设。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循环不是单调的周而复始,而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呈螺旋式上升。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以资源分层利用或循环利用为特征。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生产过程不再以单一产品生产的最优化为目标,而是以整体最优化为目标,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或循环利用。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需求满足,人类感受到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对大自然存有感恩的情怀,在选择消费品时会做到对包装物和废弃物和合理处置,同时选择未被污染和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在社会价值上,它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不是以人为中心,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的”⑦。
加强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数量上看,我国的环境立法已经不少了,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领域,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成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质量上看,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还存在冲突、矛盾,法律法规的不足和滞后性导致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障碍,现实证明法律的公信力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法治的精神核心就是“法的统治”。宪法和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为其他法律关系提供基本法律依据,为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意志来促进,需要在《宪法》中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危机和改善生存环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入宪的根本原因,用法律手段更好的缓解生态危机,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时代要求,也符合法律生态化的要求。环境权是公民生存的前提,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健康、安全和良好的环境中生活是公民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一直以来我们探寻的法治之路都是以西方经验为借鉴的,我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和谐、淡化对抗等理念,缓和中国法律制度与西方法治理念的冲突,探寻多元的法治化路径。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法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道德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也有许多行动对共同体是有益的,但立法却不应该命令人们去做这些事情。同样,也有许多立法不应该去禁止的伤害性的事情,虽然道德正是这样做的。”⑧可见,伦理虽然不是法律的全部,但可以成为立法、司法的基础抑或核心。
加强我国生态教育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时,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破坏环境的生产技术,中央和地方为此也制定了很详尽的法律和规范来制约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努力的引进和研究生态生产技术,但是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合理性仍主导着民众的价值取向,这是生态教育制度缺失的体现。长期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向大自然索取,认为自然界只具有生存价值,却忽视了它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这种观点的核心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始终是掌控自然的主宰者,只要服从人类的利益和需求,对自然界的任何行为就有价值,可以任意剥夺自然生物的需要和生存权利,这些理念成为导致地球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因此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打造全民关心、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目标下,当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思想理念,这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在教育过程中使其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逐步加强,力争把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成为自觉、有序的行动。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提升个人的价值观能有效的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⑨我国的生态教育就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取向为指导,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古今中外优秀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为内容,培养受教育者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通过宣传生态道德知识的活动、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活动、保护环境的实践锻炼来传播生态文化理念,进行生态道德实践。使人们对自我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理解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和多样化,并最终完成自我改造。
(作者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注释】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②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③邓翠华:“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5页。
⑤[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⑥伍世安:“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企业经济》,2014年第4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21页。
⑧[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⑨韩天雯,杜建国:“价值观、环保意识与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4年第10期。
责编 / 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