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深”:既要“放好”,又要“管好”
【改革体验】“如果不是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我最少要跑两个月。这次申报材料也比过去少了23套。”四川万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伦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仅用了两天就办好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大幅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审批事项着手改革,激发了创业热情和市场活力。自去年5月到今年11月,国务院先后7次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按照今年新公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项目数量共减少76%。”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杨洁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然而,触动利益谈何容易,改革需要勇气、智慧、韧性。“一个重要特点是,本届政府在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马怀德说。
“新常态”考验着改革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央行加大“定向降准”的力度。“既增加市场整体流动性,又重视让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将其形容为“一石二鸟”。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用改革手段激发市场的内在活力——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64.8万户,同比增长52.44%,增幅历史罕见。
改革之“进”:既要“谋远”,更要“笃行”
【改革体验】11月,河南省印发《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户口统一了,希望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能帮咱解决好。”河南濮阳西刘贯寨村村民肖传志充满期待地说。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
既重当前,又谋长远,体现了改革的战略思维。“‘十三五’要解决制约经济新增长的软硬件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三重转型”。从社会结构看,应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提高发展后劲。
“当前改革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在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看来,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实施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真正让政府、市场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向东开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加大向西和向南的对外开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产生的复合效应必然更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分析。
“新一轮改革体现了历史维度、全球维度、现实维度。”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说,要顺利度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智慧。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相信中国必将在改革之路上收获更多信心。(记者 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