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全”在哪里“深”在何处
制图: 本报记者 邱玥
CFP
最近,山东高青县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海正在给村民们制定明年的分红计划。“2011年全村土地全部流转,我们通过公司集约化经营种植‘大芦湖’有机水稻,每斤可卖到8元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红利。”刘树海深有感触:“2011年,还没听说‘流转’这个词,但符合农民利益,我们就先试着做了。”
土地流转,转的不只是土地,更是观念。正如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带给人们的思考——除了新举措,还有新思想,更有新进展。
“新一轮改革方式的创新体现在让实践走在争议之前,以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说。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年,改革在“全面”与“深化”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能量。
改革之“全”:既要“谋子”,更要“谋势”
【改革体验】不久前,家在天津的张建华从天津一家汽车企业来到北京工作。“挣北京工资,在天津花”,是京津冀一体化给他的改变。跳槽后,从事汽车产品研发的他月薪从8000元升至16000元。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三地正探索打破“一亩三分地”和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改革,带来的不只是短期红利,更是长效机制。从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京津冀,从上海自贸区改革实践到“一带一路”的加快推进,改革的“广度”前所未有。既要“谋子”,更要“谋势”的战略思维彰显。
一年来,改革多点着力、重点鲜明——6月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7月中旬,《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7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8月底,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10月,《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行。“这一轮改革的新意是,它触及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领域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触及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的骨髓,从而重构其造血功能。”李稻葵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有相似的看法,“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改革更注重关联性、系统性,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在这个背景下,改革确实进入到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