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效能评价与对策分析(2)

—基于制约因素理论

国资公司高效能治理模式的目标导向

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其二是基于德日等国的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其三是詹森提出的“开明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开明的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相结合为目标”。从长远来说,下列因素决定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目标取向:

一是公司存在的价值。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中在重要经济领域,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问题,还有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社区环境问题,垄断与居民福利的问题等等;国有企业治理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委托代理机制问题:公众—人大—各级政府—国资委—国企经营管理者,复杂的委托代理链必然导致信息的失真和管理的失灵。

二是法制的现状。我国市场经济缺乏健全的法制基础,而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条件对公司治理制度存在重要影响,这些基础条件包括法制总体框架、产权保护制度、基于社会契约缔约自由的信用条件等,这一系列制度条件的综合表现就是整个社会对私人产权保护的程度。制度条件直接决定了公司治理问题中利益相关者的维权成本。目前我国新公司法虽然引进了股东诉讼制度,但在实践中,股东维权成本太高,导致实际控制人为所欲为。所以必须强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不能仅将“股东权益最大化”理解为大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创业者的群体利益固然重要,但小股东利益涉及千家万户,缺少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公司治理模式不是和谐的模式。

三是证券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一国资本市场将成为本土资本和国际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桥梁。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而言,争夺国际资本、留住本土资本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市场导向的外部治理公司模式,率先创新地采用了独立董事制度,后又为日本仿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美国,其公司治理模式仍然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对国资公司治理效能的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国资公司的治理效能。问卷内容主要有行政指令、政府当期目标、宏观政策调整变化等项,每项风险分为严重、较大、一般、较小、微小5个维度。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东部沿海区域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银行高管、金融机构高管、国资公司高管及财务、审计负责人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7份,有效160份,对其中25份进行了深度访问。

本文将影响国资公司效能的因素划分层级,分别计算权重,并设定国资公司由高制约度到中制约度、低制约度依次分别为8、5 、3,运用模糊评价模型并结合德菲尔法,得到制约因素及制约度的数据,列表如下:

QQ截图20141208172728

表1: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制约度

从以上计算结果得出,行政型模式对治理效能制约最大,经济型模式对治理效能制约最小,绘制国资公司各治理模式效能图如下:

QQ截图20141208172736

图1: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效能图

图中S1曲线代表行政型模式的效能,S2曲线代表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效能,S3曲线代表经济型模式的效能。可以看出行政型模式的制约不断上升趋势,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制约先减少后又逐步上升,而经济型模式的制约则是逐步减小。S1曲线与S2曲线交汇点M1,S2曲线与S3曲线交汇点M2,M1和M2交汇点即为国资公司治理模式变化的转折点。

提高国资公司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行政型模式的对策措施。行政型模式是国资公司主要为实现政府公共目标的公司发展模式和阶段。此时,国资公司的业务活动系由政府直接决定,政治成本较低,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为实现当期目标及公益目标,并不主动按照企业发展规律考虑国资公司自身的发展,因此,需增强国资公司治理的经济性,提高国资公司自主经营度。

在行政型模式中,国资公司的工作目标由政府决定,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也需政府审批,手续繁琐复杂,时间成本高昂,因此,需提高国资公司治理的时间效率;财务成本主要来自于融资,国资公司的经营活动由政府审批,融资额、投资额以及投资方向都由政府决策,这个阶段的国资公司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利息高昂,且每年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粗放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导致风险较大,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降低国资公司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成本;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实现经营目标,内部管理成本高昂,公司处于“人治”状态,因此,需完善工作机制、满足员工发展需求;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并不清晰,风险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不足,发生风险几率高,而且一旦发生风险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强化对国资公司治理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的对策措施。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国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产权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受政府行政色彩影响逐步减少的公司发展阶段。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阶段,国资公司的市场项目经营由公司自行决策,相比行政型模式阶段,与政府部门行政沟通协调在减少,受政府行政色彩影响逐步减弱,此阶段需防止政府放权过大、过快,以避免国资公司的经营坏账,需建立完善的政府决策和管控新机制。

在行政与经济相结合模式中,国资公司内部决策相对节约时间,且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决策较为合理,所花费的时间代价相对较小,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需健全市场机制和进一步提高效率;该模式下的国资公司具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使得国资公司可以选择融资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融资,此时,国资公司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多,因此,需注意降低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交易费用,减少财务成本;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减少,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此,需要关注员工独立个性的塑造;虽然开始关注风险,并对风险做出了一定的预防,但一般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鉴于政府仍然较严重的影响着国资公司的运营,国资公司与政府间相互牵制,因此,要明确双方权责,各行其是。

经济型模式的对策措施。经济型模式是国资公司经过不断发展,在产权和市场机制都较为完备、治理结构完善条件下的治理模式。经济型模式阶段,国资公司实施市场化运营,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也由公司自主决策,需要国资公司自我约束、自我强化,加强与政府沟通联系,及时获取信息,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目标的决策制定,到目标的组织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在此治理模式下,国资公司内部制度完善,决策体系科学,因此,时间成本很低。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速以节约时间;融资渠道和方式更为多元化,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外,还包括发行债券以及上市等成本更低的方式,国资公司选择性更多,财务成本因此最低。此时,需密切关注投资项目的产出和和投资者利益;经济型模式的国资公司内部结构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能充分实现规范管理经营,员工都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内部管理上投入的人、财、物更少,管理效果优良。公司员工更接近“社会人”,需进一步注重员工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团队建设;已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能使得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但需特别重视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提高文化约束力。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转型方向。国资公司各个治理模式的特征不同,影响其发展壮大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模式都与其存在的时间、地点相适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且各有优劣利弊。国资公司治理模式也都存在相应的制约因素,行政型治理模式的制约主要来自于政府,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治理模式的制约是政府与企业自身双重作用,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总体上说,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制约度最小,效能最大,国资公司应加快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模式转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青岛黄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注释】

①Gillan,S.L.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An Over view.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

2006,12(3)

②高闯:《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281~284页。

③李维安,郝臣:“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从行政型到经济型”,《资本市场》,2009年第9期,第112~114页。

④李维安,邱艾超:“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转型路径及量化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第168~171页。

⑤林琴,张文隆,陈素蓉:“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演进研究—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视角”,《公司治理评论》,2010年第9期,第109~112页。

责编 / 王坤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公司治理   效能   对策   评价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