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效能评价与对策分析

—基于制约因素理论

【摘要】文章按照国资公司发展阶段和特征将其公司治理模式划分为行政型、行政与经济结合型和经济型三种类型。以制约因素理论为基础,以政治、时间、财务、内部管理和风险等成本要素为主要对象,结合综合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分析评价了国资公司各种治理模式的效能,提出了提高国资公司治理效能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国资公司 治理模式 制约因素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国资公司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从价值形态方面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开展特殊业务形式的国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国有独资公司(企业法人)已超过1万家。自2011年上半年开始,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和治理,部分国资公司通过了银监部门审核被确定为一般企业,正逐步走向合格市场主体方向。国资公司成立之初或曰政府融资平台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退出平台后成为合格市场竞争主体的阶段表现为政府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治理特征,国资公司启动股本结构改造进而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企业后则与众多股份制及上市公司一样表现为经济型主导的治理模式。

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Goldratt博士创立的制约因素理论提出,系统最终的产出受系统内最薄弱环节的限制,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或瓶颈,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瓶颈。要想达成预期的目标,须从最弱的一环入手,才可收到显著的功效。依据该理论,国资公司的不同治理模式伴随有不同的限制因素,国资公司需要厘清公司治理模式的制约因素,破除公司治理模式的制约瓶颈,降低管理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

Gillan(2006)分析指出公司的内部治理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特征,如董事会规模、股权结构、经理层激励等;外部治理涉及政府监管、法律体系等①。高创(2009)认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他把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分为三类: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治理②。李维安、郝臣(2009)提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鲜明主线是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演进③。李维安、邱艾超(2010)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治理转型视角下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程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指数逐年降低,从而验证了治理转型的积极存在④。

国资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本文按照国资公司的治理特征将其治理模式划分为三类: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行政和经济相结合型、企业法人主导的经济型。当前,国资公司整体表现为行政型治理模式和行政与经济相结合型治理模式,以上两种类型涵盖了国资公司的基本面。

行政型模式。行政型模式一般存在于政府融资平台和国资公司成立初期,这时的国资公司以完成政府融资以及土地整理为主要业务,是典型的集权型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政企不分,资源配置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治理行为行政化,“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其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内的非效率,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治理成本高昂⑤。

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指刚刚通过银监部门核准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一般企业,该部分国资公司在金融部门按照类平台管理,但已不直接承担为地方政府融资任务,按照市场规则基本厘清了财政和企业经营的界限和关系,面向市场开拓经营,进入实业产业,但地方政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一级土地整理仍是其重要业务基础,其特征表现为政府指令和市场运作共同作用。行政与经济结合型模式是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模式向经济型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企业的自身市场投资经营项目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营,同时又受政府的影响较大。由于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营,公司治理成本逐步降低,治理效果较好。

经济型模式。经济型模式是指以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为基础的企业发展状态。随着国资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资本运营的深入,国资公司股权多元化,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企业和公众公司,这时的公司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法人治理阶段,表现为企业经营目标市场化、治理行为市场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公司治理   效能   对策   评价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