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核心提示: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填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要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化,创新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服务内容,繁荣老年用品市场。

【摘要】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填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要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化,创新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服务内容,繁荣老年用品市场。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服务业  养老模式  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必须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力量,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社会化养老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的繁荣快速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和十分严峻的发展态势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水平快速提高。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老龄人口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2》的预测,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2.8%,高出世界水平的21.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年均增长3%,远远高于总人口1.68%的年均增长水平,也大大高于欧美等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

二是在群体结构方面,需要特别照顾的“失能、高龄、三无、空巢”四类人群绝对量和比重都很高。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失能老年人口增加迅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3年底的3750万,增长到2050年的9700万,2053年将超过1亿。当前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老年人的影响面涉及一亿多户家庭 。其次,我国也是21世纪世界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有2300万,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2054年达到峰值1.18亿。第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第四,空巢老年人口的规模持续上升。2013年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已突破1亿人。

三是在城乡分布方面,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多万,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9%,高于城市比重。而农村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大且结构复杂,农村养老资源贫乏,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将比城市更加突出。

四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和居住离散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我国户均规模由“五普”的3.44人,减少到“六普”的3.1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2.8%,预计到2015年将首次降至3人以下。非传统类型家庭在中国大量出现,特别是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及单人家庭数量增长尤为显著。我国是当前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最显著的发展中国家。

五是劳动力供给和养老资源同时减少,导致“用工荒”和“养老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企业面临劳动力人口急剧下降带来的“用工荒”挑战,员工“招不到、留不住、用不起”。不断下降的劳动年龄人口,要供养不断上升的老年人口,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巨大。

六是“未富先老”与“未富先骄”同时并存。发达国家是富了以后才出现老龄化,或者是“富老同步”,而我国却是在没有富的情况下“未富先老”和“未富先骄”。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处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我国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实力薄弱。 独生子女和少子化这样一种家庭生态导致了“未富先骄”。

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思考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填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要构建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业支撑体系,拓展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老年人的养老支付能力。

养老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养老资金来源,即养老资金由谁提供。只要养老服务有效需求足够大,老年人又有实际支付能力,且愿意支付,市场有利可图,则一定会提供这种养老服务。 当前,在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单靠国家社会保障或个人储蓄或子女赡养或企业养老某一方的力量都是不够的。第一,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养老、个人养老金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和以房养老等多种养老“支柱”,增强老年人的养老支付能力。第二,要增强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观念,引导个人通过养老保险、养老理财计划、弹性退休或者再就业等方式,提高老年人“自抚能力”,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承担首要和主要的责任。第三,要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文化和亲情纽带,加强子女“赡老”的宣传教育,提高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第四,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制度养老”能力。第五,要加强企业年金制度的社会宣传,完善企业年金投资与管理机制,制定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法规,鼓励企业积极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为员工分担部分养老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瑞一]
标签: 养老   服务业   战略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