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技术讨论
基于上述底线思维的思考,如何把握宏观调控技术?笔者在2014年6月间撰文:“当前的经济困局与应急对策”,谈及四部分内容:一、当前经济走势关键看房市;二、房市下跌已成必然定势;三、系统性风险的引发、传递及后果;四、非常时期的非常对策,提出了政策建议16条。今天,笔者依然坚持文中的基本观点,即面对当前经济处于困难、微妙的转折时期,政府要有作为且会作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这里,关键不取决于调控方向、口号、用词的辩证思维和描述,也不取决于经济学上泛泛的理论讨论,而是取决于能不能对转折时期的经济形势有个冷静、客观的判断,取决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现象特征”之间是如何影响以及某种调控技术的选择又是如何加重或者减弱某一“现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对这些复杂的细节,要实施正确的调控技术,涉及方方面面内容,确实形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实性。细节决定成败。对此,政府已做了大量的政策安排。在此,笔者仅从个人认识出发,选择若干重要领域中的某些关键和重点细节作进一步的探讨。
1.关于经济增速与就业问题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问题,学术界尚存诸多探讨争议,仍需进一步根据实践加以研究。但笔者认为,一个简明的道理是:预测短期增长(如2015年),绝不能用过去超货币供应刺激下“超级繁荣”时期的历史平均增速数据作简单外推,也不能在基于历史数据简单外推基础上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的系列预测数据中去寻找2015年的预测值,因为那是中国历史上难以再出现的“超级繁荣”特殊时期的历史数据。据此预测未来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无视预测期内外环境已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前文所述,经济运行具有历史延续性。“路径依赖”意味着今天的预测能否变成明天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现实问题、矛盾以及系统性风险隐患因素是如何解决的。解决速度的快与慢、不同的解决方法与轨迹,将决定明天不同的命运。
笔者认为,2015年经济增速必须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坚持稳定就业和防范系统风险的底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刺激拉高经济增速,并不意味着不能容忍2015年的增速相对于2014年仍会有少许的下行,并不意味着稳就业的压力只能在提高经济增速上释放。
经各种数据推测,明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较妥,这也是多方机构能接受的预测值。7%的速度可能仍会存在来自于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压力。但是,追求更高的速度,一是不现实,二是会积累新的风险。在稳就业问题上,应直接着眼于“稳增长就是稳就业”这一目标,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首先,从总体趋势看,2015年后全国新增劳动力总量步入拐点,新增就业压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近年来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为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完全不一样。因此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减税优惠、支持新经济业态、鼓励自我创业,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第二,在严厉打击一些高校谎报假就业统计数据的同时,针对前几年拼命扩招,学科设置赶时髦,专业设置供需不合理的教训,财政可拨付一笔临时经费,鼓励已毕业或将毕业大学生“返校”回炉,改变求职方向,一则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操作性技术人才,二则可以暂时延缓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要认真检查落实国务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要让每个大学毕业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在财政上全面落实对全社会包括对大学生的职业培训、失业救助等政策。
第三,结合社会救助政策,再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困难时期,对职工可停薪、减薪但不停职,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稳定社会,服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