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得有途径。途径,就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力量。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或人民力量这三者的合力,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强大动力。我国是一个大国,13亿人口,又有56个民族,各个地方发展差异又这么大,有共产党领导,我们才有主心骨,我们的发展才有方向。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就讲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这就是说,在中国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位置。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是主体。人民是什么主体?是改革开放的主体,这是我们新时期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改革开放就是要让亿万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并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所以,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表现在我们党所谈到的,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使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有积极的热情,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另外一个是市场力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在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原来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结果生产力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甚至发展不上去。从1992年开始,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实际上就是要破除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本质的东西。当然,我们的经济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词不能丢,它就是强调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它自身所具有的弊端,比如说市场失灵、调整滞后、信息不对称等,社会主义必须将其克服掉。政府在中国道路中的作用是什么?政府的职能,一是提供公共服务,再一个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讲的两个主要目标和三种基本力量,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国家治理的目标与国家治理的路径,必然涉及到以上讲的两个主要目标和三种基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宋福范
主持人:刚才我们探讨的是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问题。实际上,我们还要从总体上、理论上把握这个话语体系。请宋福范教授介绍一下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内在逻辑和总体框架。
宋福范: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实质上是指在解决中国问题时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且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内容,或者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原理。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原理,首先有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含义搞清楚。十八大报告讲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它着眼于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十八大报告里面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中央文件的规范表述,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实践路径的中国道路,二是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理论,三是作为保障的中国制度。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理论是解释说明中国道路的,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中国道路的。所以,我们所说的话语体系,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按照这一理解,我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开创与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系统阐发和说明,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破解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话语体系里,中国道路是话语体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中国道路之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是把握话语体系的一个关键。所谓中国道路,主要包括实现目标和实现路径两个基本方面。当代中国共产党所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解决近代以来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大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实践表明,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话语体系的理解,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义,它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承载起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种使命,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所做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系统阐发和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