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型”特色党组织建设经验
优化了党组织设置,增强特色党组织辐射力。三水区“五型”特色党组织突破了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寻找党建突破口,实现党组织向社会组织、向农村产业链、向特长爱好群体覆盖,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新兴领域,拉长了党组织战线,弥补了传统党组织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党组织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同时较好地统筹了城乡党建资源,形成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跨区域异地联建的全覆盖区域化党建联合体,通过以大带小,以先进带后进,以企业带农村,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水平和战斗力,使党组织在参与各类社会管理工作中实现最大程度、最有效的资源整合。
搭建了活动新平台,增强特色党组织示范力。在“五型”特色党组织建设中,三水区通过开展“挂钩联系基层”、“党员服务进村居”、“党代表组团接访”等活动,党员实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了党员管理专业化、作用发挥多元化、组织生活多样化。党组织在各产业、各行业、各领域找到了“发力”平台,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事业、维护基层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了党员管理,增强特色党组织凝聚力。三水区通过推行党员双重管理,明确特色党组织与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之间的职责,有效解决了流出地党组织日常指导管理难到位、流入地党组织缺乏与流动党员之间乡缘关系的问题,使外出党员真正做到“离土离乡不离党”。此外,三水区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有效落实流动党员对党内外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党员参与、管理、决定各项事务的权利。
规范了党组织运行机制,增强特色党组织引领力。三水区在创建“五型”特色党组织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契合三水基层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将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了具有三水基层党建特色的“1+5+10”工作法(以区委书记项目为中心,以“五型”特色党组织创建为抓手,制定并出台10个配套制度),制定了五种类型特色党组织的工作指引及工作规范共9项,并汇编成册,促使社会组织甫一落地即建立有归属的党组织,一旦建立即可实现规范化运行,开始运行即能发挥作用,以此带动和引领社会组织健康稳步发展。
三、结语
通过两年多的创建活动,三水区共建立“五型”特色党组织114个,纳入管理党员2800多人,开展各项特色活动1200多次,帮助党组织、党员、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00余件,挖掘先进党员典型人物42名,制定工作制度和规范10多项,编制材料汇编、画册共3本。“五型”特色党组织创建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广东省100个“书记项目库”,成为基层党建创新的优秀范本。
三水区提出建设“五型”特色党组织的思路,在传统“垂直型”的基层党组织之外,创建五种类型的特色党组织,这是现阶段对传统党建模式的有效突破和补充,这个项目的成功实践,初步解决了社会组织党建组织难覆盖、党员难发展等问题,构建了一张功能强大、全社会覆盖的组织网,提升了基层民主水平。
三水区党建为众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非公企业成中坚力量,党组织怎样顺利覆盖?流动党员数量多,如何有效管理?社会日趋多元,怎样改变属地管理的单一形式?工业化加快推进,成果如何与乡村共享?三水区的经验表明,解决这些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分类指导,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关键。同时,更要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平台,激发社会组织的党建活力。
(执笔:李习林、吴 姍)
延伸阅读
什么是“五型”特色党组织
行业协会型:在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推行行业协会型党组织,逐步在各镇商会建立党组织,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扩大党在新经济组织中的覆盖面。
农业产业型:以农业产业关系为纽带,在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功能型:依托村、社区内各类实用技术人员、文化爱好者、志愿者、各类协会等组织和人员,在保留原有常规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党员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年龄特征和从业情况,建立功能型党组织。
联建型:其并不是一种党建实体,而是一种“支部+支部”的党建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办法,一般在城市中多以机关单位共驻共建形式为主,在城乡结合部和工业聚集点以村企统筹共建等区域化党建模式为主。
流动型:在流入区内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村(居),采取按输出地籍联结、按从事行业联结等方式,建立流入党员党组织;在各镇、村、社区和非公企业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为他们谋求发展搭建及时有效的信息平台,引导流动党员更好地与当地社会相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