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基层治理中的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佛山市三水区“五型”特色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编者的话: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部署,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建立“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自2012年2月起,广东开始在全省实施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这个“大动作”,明确要求各市、县(市、区)委书记和省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按照抓经济项目的办法和力度抓“书记

项目”,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型、推广型、创新型基层党建工作项目,推进基层党的建设项目化,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随后,佛山市三水区为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提出了创建行业协会型、农业产业型、功能型、联建型、流动型“五型”特色党组织。2013年初,此做法上升为区委书记苏伟波抓基层党建的“书记项目”。苏伟波表示,“五型”特色党组织是对传统党建模式的有益补充,这一探索符合三水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人民论坛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联合组成人民论坛广东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专题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探索佛山市三水区创新推动“五型”特色党组织建设这一举措的成效、经验、意义,以期为基层党建提供优秀范本,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


“老哥,今天党支部那边组织象棋大赛,要不一块儿参赛去?”

“好啊,前阵子我还和一帮子老伙计商量跟党支部提提建议,搞个‘夕阳红’歌舞团呢,你也加入进来吧。”

白坭镇祠巷村的陈老先生最近精神劲十足,他是钢铁厂退休工人,赋闲在家就喜欢下下棋、拉拉二胡找乐子,自2013年9月17日白坭镇祠巷村陈氏大宗祠文化协会党支部正式挂牌以来,他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

将党支部设到村民的宗祠内,这在当地是难得的新鲜事。陈氏大宗祠文化协会党支部以祠巷村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先后将龙舟、醒狮、歌咏等11个协会纳入服务范围,会员逾300人,有正式党员23人。看到党支部经常组织形式各异的文化娱乐活动,陈老先生就找来一帮热爱音乐歌舞同时也有一定底子的老伙伴,合计着筹办一个歌舞团,逢年过节、茶余饭后大家凑在一起乐一乐,图个老怀安慰。他们将之命名为“夕阳红”,寓意老年生活红红火火。

这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创建“五型”特色党组织的一个剪影。

一、“五型”特色党组织建设成效

7个镇(街道)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服务全区3000多家非公企业。近年来,珠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三水区处于广佛肇中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速度加快,“产业新城”的建设带来人流、物流、经济流不断活跃,社会环境更加动态开放,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批非公企业驻扎。

针对区内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且相互依托的实际情况,三水区以产业社区作为非公企业党建的摇篮,以分布在各镇(街道)的商会作为非公党建突破口,在7个镇(街道)建立商会等行业协会党组织。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型党组织的组织、资源、管理、职能四大优势,服务全区3000多家非公企业,使其成为非公企业党建的“催化剂”,有效解决了非公企业党组织难覆盖、党员难发展等问题。拿西南总商会党委来说,其成立以来先后引导26家会员企业建立起党支部,并为企业提供融资、办证等服务,助企业做大做强。由于成绩突出,西南总商会党委被选定为广东省委组织部直接联系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其带动下,三水区逐步孵化了包括西南总商会在内的12个3A级以上社会组织,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动力。

成立农业产业型党组织13个,70%的农业协会实现了党组织覆盖。三水区地处北江、西江(中国最大的丰水江河)、绥江三江汇流处,水资源极其丰富,形成了基塘密布的农业地形,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传统种养农业比重大。对此,三水区开创了以农业产业关系为纽带,在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的做法,使党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党建资源下沉到副农业产业一线。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三水区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先后成立了农业产业型党组织13个,使70%的农业协会实现了党组织覆盖,构建起“镇党委—村党总支—各类产业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管理结构,有效整合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场地、市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向高层次、高效益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白坭镇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以发展订单农业的形式推广适销价高的新品种,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塘镇蔬菜协会党支部通过开展“党员示范田”活动,开发100多亩示范田,引进20多个优质蔬菜新品种进行试种、示范,使亩产提高了10%,突出了党支部带领会员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树立优质农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导核心地位。

建立功能型党组织8个,开展各类极具特色的组织活动300余次。行业协会党组织、农业产业型党组织服务于企业、农业生产、商业活动,此外,三水区还特别建立功能型党组织,以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白坭镇祠巷村的宗祠党支部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宗族为依托,让本地人感受到了党组织的亲情。而西南街道张边社区建立的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家庭服务中心、“新三水人”服务站“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从不同角度服务于8000多名“新三水人”,让外来人员共享到了三水的温情。

三水区根据各镇(街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依托村、社区内各类实用技术人员、文化爱好者、志愿者、各类协会等组织和人员,根据不同党员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年龄特征和从业情况,设置功能型党组织,促使党员自我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目前共建立功能型党组织8个,开展各类极具特色的组织活动300余次。在实践中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凸显党组织特色,寓教育于组织活动,寓管理于自我服务。如云东海街道组建了铁人三项协会、青年志愿服务、传统文化教育三个党支部,借助国际铁人三项赛事、森林公园、孔圣园等优势平台,开展岗位式、组团式、个性化和互动式服务。

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村(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三水区通过统筹村(社区)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构建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村(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网格化的党建格局。西南街道组织3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社团党组织与11个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建立了长期的共驻共建关系。白坭镇80%的村组党支部均开展了“村企合作”,其中,国有企业恒益电厂与周边的牛岭岗、黄岗里等村组签订协议,每年投入20多万元支持村组新农村建设;芦苞社区党总支部及实验技工学校党支部完善“社区+学校+企业”的党建联动模式,使党员作用及党建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

输出地籍联结、行业联结,建立流入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服务站。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组织生活难、发挥作用难的情况,三水区在工业园区和党员流动较大的村(社区)采取按输出地籍联结、行业联结等方式,建立了流入党员党组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为他们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增强流动党员、异地务工人员的归属感,确保区内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白坭镇依托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镇文化中心,建设“流动党员之家”和“流动党员党总支部”,免费提供上网、图书借阅、文体娱乐、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乐平镇投入近50万元在三水工业园区兴建成立了产业社区,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内设培训室、图书阅览室、电脑室、活动室等功能场室,为镇内非公企业党员及流动党员搭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功能、专业化的活动平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基层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