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
如果要概括儒学的特色,那么可以说,它是跨时代、跨文化、多学科、分层次的,是没有教条的。
儒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潮流的一支,具有多层次的面向和丰富的内涵。
面对21世纪的儒学,可以为人类现在的文明、为哲学思想家提供精神资源。
当然,有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追问。
儒学完全可能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的发展总是要面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做出回应,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展开。这种历史性和时代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宋明儒学和儒学第三期的发展,都有对现实做出回应的一面。但是在历史的脉络中,一种思想的发展有它内部的选择,也会产生出超越特殊环境、超越历史的思路。
儒家是跨文化的。理解跨文化的儒家,需要观察者带着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局限于一种固定的角度,或者陷入到某种不自觉的地方主义之中。从历史上看,儒学不仅仅是曲阜的地方文化,也不仅仅为中原文明,儒学也属于整个汉学文化圈,属于东亚文明。
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儒学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儒学完全可能通过英语或者其他语言而被人们了解和接受。
儒学是多学科的,从各个不同的专业所了解的儒学具有不同的面向。
作为哲学家从哲学角度所了解的儒学,和历史学家所了解的有很大的不同。政治学家了解的儒家,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的了解也都有很大不同。
有作为精英思想的儒学,有在民间所传播的儒学,有在精英和民间之间的儒学。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知识分子把其观念通过文学的形式和大众化的形式传播开来。
在民间这一层面,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善书。当然,很多善书是佛教的、道教的东西,但儒家的基本价值在善书中都有体现。
在儒学的传统中,基本上没有不可置疑的教条。“三纲五常”不是,任何别的观念也都不是不可置疑的。换句话说,任何东西都可以讨论。很多人认为“仁”是儒家最高的价值,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礼”比“仁”更重要。
儒学的现代困境和自我转化
讲到儒学在现代所遇到的危机和挑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
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内部,儒学受到清王朝的控制和利用,儒学精神受到了很大桎梏;在外部,儒学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反传统的思潮一步步蚕食着固有的精神资源,儒学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一步步走向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