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我总是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父母不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有些父母好像很有雄心,要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从上学到将来工作,到买车买房,到将来结婚,全部都安排好了,觉得这样才放心。我说你做这些事情都是白搭的,孩子的将来掌握在谁手上?一半掌握在老天手上。他将来会遭遇什么,你是不知道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能支配,所以一半掌握在老天手里,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家长可以做的事就是让他有好的素质,将来具备自己去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家长的责任就已经尽到了。我总是说家长实际上就是孩子暂时的监护人,别想得太多,想多了没用。
过早的开发,忽略了后续的发展空间
问:有一些家长说,孩子处于学龄前阶段还能坚持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没有把孩子送去上各种培训班,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选择了各种音乐、绘画、学科培训班,自己感觉没有办法再坚持下去了,因为如果不去做随大流的事情,自己就特别孤独,而且可能还有输掉未来的风险。对此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周国平:我觉得这是一场赌博。一面是应试教育,让孩子完全按照那个路子来走,来适应;另外一面是素质教育。那么,应该把赌注押在哪里呢?我是这样想的,你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输了就全盘皆输,连素质也没有了,赢了却不过是赢了速度,但是最后是不是有成效还很难说;如果押在素质教育,输了无非就是一次撤退,无非是应试上吃点亏,但是我觉得赢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女儿现在高二,没有上过一个课外班。可能这在她的同学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压力很大,她妈妈也动摇了,但是我是一直坚持的,而且觉得效果很好。所以我觉得要看你把赌注押在什么地方。如果孩子素质好,你放心好了,一个人将来路长着呢!我相信素质好的人,最后他赢是真正的赢,如果应试好、素质不好的话,赢也是表面的。
俞敏洪:我讲自己的例子,我为什么一直喜欢上学呢?我数学成绩特别差,高中的时候,数学分数也总是在五六十分之间徘徊,但我依然很喜欢上学,就是因为我的语文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不错,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拿来当范文读。因为语文好,我又爱上朗诵,口才也不错,所以某一个领域突出还是很重要的。我对我的孩子不求全面发展,我说你只要有一门课做得不错就行了,因为这样能让他在群体里有一定的自信。
还有一点,我特别反对极早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现在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学奥数,这是对孩子大脑的摧残。因为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在8岁以前是没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他充满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所以在8岁以前开发孩子的智力,主要应该是各式各样的形象思维,比如朗诵诗歌、讲故事。到了8岁以后开始学数学一点也不晚,一直到十几岁,孩子才拥有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对孩子及早进行智力开发是没有用的。你看到高中毕业的时候,中国学生数学考试的能力是挺强的,比美国学生上了好几个档次,但是世界前一百位的数学家,中国几乎一个都没有。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过早地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却没有带来他们后续的可成长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