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是开启思想的钥匙
要积极地开启思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批判的方法,这也是近代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今天尤其重要。“批判”之最基本、最原初的含义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康德是批判哲学的开创者,他写过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叫做三大批判。黑格尔曾这样说过:什么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批判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理所当然。我想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批判方法的要点,对今天中国的知识界是切中要害的。外部反思的要害在于:它是完全非批判的,它从来不去追问一件事情或一个原理的前提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黑格尔之后,批判方法被继承下来,并依然以某种方式作为哲学思想的主轴。
让我们举两个例子,以说明“批判”的意义。伦理学中有一种公平叫“形式的公平”,即无条件的公平。它可以这样来描述:要公平地分一个蛋糕,我们可以指定一个人来切蛋糕,同时指定他最后拿自己的一份,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形式的公平。现在让我们对这件事情进行批判,这种公平需要两个前提,即“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前者是把自己得到最多作为出发点,追求利益最大化;后者是指具有独立人格性的个人,即从血缘的、伦理的、宗法的、裙带的关系已经解体的地方产生的“个人”,但原子个人在中国未曾真正产生出来——西方的原子式个人是伴随着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教化而确立的,而不存在原子个人却是理解中国社会的真正钥匙。
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家里分蛋糕会依照什么“形式的公平”来分吗?不会的。也许胃口大的就吃多一点,胃口小的就吃少一点,甚至这种不平均却被看成是公平,而且是真正的公平。因为在家里活动的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利己主义个人,尤其不是原子个人,而是为特定的血缘纽带、伦理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成员。由此可见,我们一开始认为所谓形式的公平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但我们通过批判的步骤却发现:实际上这种公平既需要一定的前提,又具有一定的界限。
第二个例子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假设有一个猎人和一个渔夫,猎人想吃鱼,而渔夫想吃野兔子,于是他们开始交换。经济学家发现,在一只野兔子和三条鱼之间包含着某种可以通约的东西——等量的抽象劳动。经济学家把这样的发现概括为一个规律,即等价交换。
但马克思的批判说:经济学家搞错了,那两个人不是猎人和渔夫,而是两个现代资本家。因为等价交换只是当人类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高度、发展到商品生产,才成为可能。猎人和渔夫,亦即在自然状态和原始状态中的人,他们也许相互馈赠食物,也许用丛林法则解决食物短缺问题,但绝不等价交换。因此,马克思的批判首先是澄清前提,即辨明现代经济生活的前提不是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而是商品生产及其特定阶段的结果。
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澄清前提,而且为现代经济生活划定了历史的界限。这意味着现代经济生活是具有前提和限度的历史现象,因此正像它曾经的历史生成一样,它也将在历史中归于灭亡。把现代经济生活作为真正的历史现象来加以把握,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
由批判方法来开启我们的思想,一方面要求我们深入社会的现实,另一方面要求使我们学来的知识成为批判的目标。当前中国面临着许多非常重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解答确实需要我们虚心而持久的对外学习,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殚精竭虑地对外学习,但是这样一些知识的占有,在今天必须要成为批判和思考的目标,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如果仅仅采用外部反思,就既不能真正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无法真正筹划中国的未来。
(本文编辑整理自吴晓明2014年2月22日在上海东方讲坛上的演讲,有删节,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