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不能"拆了故宫建白宫"(3)

王绍光谈政道思维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核心提示: 我国的国家治理就是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进程,明确治理目标,创新治理方法,不断调整完善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这种思维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什么启示?

王绍光:政道思维追求政治体制运行的目标,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想清楚治理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谈起它好像很清楚,实际上未必很清楚。在中国的政治思考方式里,经常会讲“名不正,则言不顺”,目标不明晰,思想就不统一,不管治理得多好,都会有人诟病,认为还可以有更好的途径去更好地治理。治理的最终、最高目的到底是什么,跟目标相关的其他问题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需要中国思考的重大问题。

同时要考虑治道、治术的问题。如何改善政府形式并非完全不需要考虑,但还有其他很多具体问题更需要解决。1999年开始,我参与了一个跨国多学科背景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研究小组”研究,探讨国家制度建设包含哪些内容。结论认为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强制机制,该机制要对外能保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对内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二是汲取机制,政府财政如何从社会汲取一部分财富保障政府运作办大事。三是濡化机制,如何让所有人把国家的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如现在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该机制的成果。四是规管机制,中国现在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金融股市内部交易,都与规管机制不到位有关,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五是再分配机制,一方面解决人的卫生、教育等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要解决贫富不均问题。六是认证机制,认证被认为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公民身份证号码、银行号码、社保卡、房屋产权、财产税收、车牌等,都与认证有关。七是统合能力,这与规管能力是相对的,规管是国家管社会,统合是国家管自己,即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中央和地方甚至到基层要变成统一的集体,要能对上下进行有效管理。八是表达和吸纳机制,这与民主参与有关,多元社会需要让所有利益群体都有一个制度化的表达渠道,然后把各种意见整合成公共政策。

国家治理如果缺乏这些制度建设就是空谈。回首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这些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再分配机制的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如现在揭露的吃空饷、骗低保、富人买保障房等,都与认证能力欠缺有关。对以上八项机制进行完善和加强,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具体做的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完善和加强这些机制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还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也就是现在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王绍光:基本上可以这么讲,当年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地区差距,到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逐渐开始解决。全世界的实践表明,缩小地区差距是很困难的,但中国到2004年以后,地区差距已开始缩小,这是当时想象不到能够取得的成就。因此,再严重的问题,只要找对了根源,在政策导向和机制上入手,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以往的治理绩效是十分突出的。

同时,要看到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新形势会产生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关注政府怎么实现收入增加的问题,因为当时整个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收入占GDP很低,收入少,很多问题政府难解决。10年后,政府收入增加,就要研究怎么花钱,谁来负责任地花,如何在人们的监督下支出。

总的来说,我国的国家治理就是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进程,明确治理目标,创新治理方法,不断调整完善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霍文琦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王绍光   政道思维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