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不能"拆了故宫建白宫"(2)

王绍光谈政道思维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核心提示: 我国的国家治理就是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进程,明确治理目标,创新治理方法,不断调整完善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现行体制最符合国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国家治理成绩的有效证明。但社会生产生活在转型中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不考虑治理大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您怎么看?

王绍光:很大程度上,这是思想懒惰引起的思维方式。他们所说体制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推翻现行的政治体制,建立一个多党竞争选举的体制,这是西方的政体思维模式,往往导致政体决定论。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下都有社会问题,地沟油是日本发明的,腐败问题在菲律宾、印度等世界很多国家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是监管机制不到位的原因,那就改善监管;腐败可能是会计制度、预算制度的问题,那就完善这些制度。

用北京大学教授潘维的比方,故宫存在问题,是管理问题,难道只有拆故宫才能解决吗?“拆了故宫建白宫”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针对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或者将来还会不断出现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有问题就归咎于体制。

体制与社会问题,没有必然联系,推倒重来的思维方式是幼稚和懒惰的。在美国、欧洲的体制下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他们没有要推翻自己的体制。我们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根本方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也不能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老路,而应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最根本的特色、最根本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报》:既然如此,我们要坚持的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

王绍光:中国的制度最大优势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听起来这句话似乎没意义,但它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这一套体制机制是通过多年磨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地广人多、情况复杂,也许我们的体制存在问题,但却是眼下解决中国问题比较适合的方式。现在有人主张引进欧美的治理方式,也有人主张用完全传统的儒家思维来治理,都是不现实的,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更何况,西方体制就没有问题吗?美国现在也发现自己体制出现问题,美国学者福山最近出书就表达了对美国体制问题的担忧。实践中,效仿美国政体的利比里亚、菲律宾,都发展得不好。尤其是利比里亚长期笼罩在内战阴霾中,现在又遭受埃博拉病毒的肆虐,医疗卫生状况的局限使疫情长时间难以得到缓解。

 政道思维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提到西方的政体思维,那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如何的?两者有何异同?

王绍光:中西国家治理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政体思维(the form of government),指政治体制或政府的形式。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再到现代,两千多年一脉相承,西方思想家一直试图从政体入手探求理想政治秩序,比如民主能不能使经济发展、遏制腐败等,把政体思维作为关键点。

而中国从来不是这样的思维,有一套自己的分析理路,即政道思维。政道,指治国理政之道。直到大约100年前,梁启超最早把政体思维引入中国,1897年左右,他开始接触政体概念,并很快运用到政治分析中,但后来他发现运用政体思维方式思考现实政治难以行得通,最终转入政道思维。

庄子在《天道》篇中区分了“治之道”和“治之具”,我把两者简称为“治道”和“治术”,统称为政道。治道,指治国理念,是政治体制运作的最高目标。治术,指治国方式,包括政体。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讲治术,各有不同主张,但都不会把政府的形式当成关键问题来思考。中国的先哲很清楚,哪怕政体相同,都是君主制,治国理念和方式可以非常不一样,其后果自然会千差万别。只有政道思维方式更符合中国的现实。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王绍光   政道思维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