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1955年7月生,湖北松滋人。历任军事经济学院研究所所长、训练部长、副院长等职,兼任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军队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湖北省和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等学术职务。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2013年荣立二等功。
躬耕国防经济学苑
改革开放之初,国防建设体制机制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研究国防中的经济和经济中的国防问题愈加紧迫。徐勇教授凭借一双“诗家”慧眼,在中国国防经济学科尚处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初创阶段,敏锐地洞察到该学科的重大价值。他以“十年磨一剑”的斗志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开始了艰辛的求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主张建设既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的若干军事经济动员区,确保有效应对未来局部战争,该构想为国家国民经济动员战略设计开启了全新的视窗;九十年代初,针对国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论证了国防费开支的合理区间,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制止“滑坡”,实现适度发展;进入新的世纪,基于我国面临战争形态的变化,研究提出了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相适应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构想,得到总部机关及军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数十年的勤奋耕耘,让他收获一份丰厚的成绩单:主责完成了《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军事经济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队财务》等重要文献手册,主编出版了《中国军事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与实务教程》、《战争经济学教程》等重点教材,在国家及军队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经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中国国家利益拓展与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战争经费估算方法与模型研究》等国家和军队级科研课题20多项。4项成果获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5项成果获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获军队级和湖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建设的国防经济学科,自2002年起连续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军内外的影响辐射力不断增强。
为国防大战略当好专家谋士
关注国防与军队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防经济学人的使命所系。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防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国防经济供给需求态势与运用的市场环境充满了变数。徐勇教授感到必须探究危机对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影响,系统分析挑战与机遇,有针对性地提出化危为机的对策。2009年初,他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防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历经两年艰苦努力,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进入国家及军队领导机关决策或咨询程序。该课题成果因质量优秀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为首个入选《文库》的军事学成果,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通报表彰。
党的十七大以来,徐勇教授在《中国军事科学》、《科技日报》等报刊发表十余篇论文,为推动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言献策。他认为,必须促进军民两大体系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安全有保障的发展路子。他主责完成的研究报告《国外军民融合经验教训研究》,报军委、总部首长参阅。2011年,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成立,他被聘为该委员会首批委员。受命以来,他多次深入国防建设重要战略方向开展调研,就南海军事斗争经济保障等战略问题提出精到的建议,为实现强军梦鼎力奉献。
当老师的角色定位始终没改变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是徐勇教授生活的主旋律。他经历了不同的岗位,但是当老师的角色定位始终没改变。在处理繁忙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他坚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谈及培养研究生的体会,他认为“带学生最主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悉心把好每一个学业关口,经常勉励他们要把理论知识与部队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今,他指导的多名博士、硕士在国防建设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他善于总结探究教法,围绕军队院校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效益等问题深入研究,完成了数十项成果。作为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他充分利用该学术平台和所属的《军事经济研究》杂志,广聚军地研究力量,不断壮大学术队伍。当年他精心扶持的许多年轻学者,如今已成长为国防经济学科栋梁。(作者为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