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促进了人们对契约观念的认同
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的推进,熟人社会成为陌生人社会,与之相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发生改变,从熟人之间以经验和关系联结的社会向信任和契约维系的社会转变。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系统性保障,而这种运行系统建立和培育的关键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推动和适应。从价值观的层面就是每个人对于契约的尊重和遵从,这要依靠社会契约观念的逐步培育和形成。
社会契约的测量采用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的自变问卷,共20个题目,主要考察经济、商业和公共事务中人们对于规则和地位的态度。记分采用5点量表,得分越大表示契约观念越强。结果显示,黑龙江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1,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的平均得分为3.88,统计分析发现两地在契约观念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分析黑龙江被调查者中哈尔滨市和垦区的样本发现,哈尔滨市样本的平均得分为3.81,垦区样本的平均得分为3.82,非常接近,且经过统计检验两样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这一结果看,被调查对象契约观念的得分处于“比较赞成”水平,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深圳被调查者在契约观念上得分更高,说明在市场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契约观念的认同程度在逐渐提高。
和谐是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CSS2013大型调查中,要求每人从19种社会和谐价值中选择5种,和谐排在第5位,在被调查的7065人中,有2910人选择认为和谐是一个好的社会特征,占41.19%,可见民众对和谐价值的重视。
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愿望和基本价值。对一般民众来说,追求个体和家庭的和谐是最终目的,而对社会和政府来说,追求社会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孝鹏等把和谐分为四个维度:自我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民众的心理和谐状况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民众对家庭和谐的感受最高,家庭和睦的传统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际和谐与自我和谐分数相当,处于基本和谐状态;民众对社会和谐得分最低,在5点量表中为2.94分,介于不确定和比较不和谐之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链接
调查地点
本研究选择了三个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一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一是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一是位于现代化国有农场经济区域的黑龙江某垦区。
调查方式
在三地社区进行一对一当面填答。
样本情况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17份。深圳922份,调查对象年龄18-69岁;哈尔滨494份,年龄17-70岁;垦区501份,年龄18-7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