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群众路线及其在改革中的实践要求(2)

改革中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我们党不论领导中国革命,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的历史时期,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路线教育,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益,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把改革的出发点落在群众身上,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坚守根本立场观点中让“生命线”同频共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首要的是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树立基层第一、人民至上的思想,把心系群众、服务基层作为工作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核心的是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党委机关的思路、决策要通过基层群众去实现,布置的任务要通过基层群众去完成,提出的要求要通过基层群众去落实,一切成绩、进步和荣誉,无不浸透着广大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党委机关在谋划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落实工作时,要放手放权、减压松绑,真正让基层有职有权干工作、放手大胆抓落实,形成“工作靠大家干、基层让大家建”的良好风气。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群众的能力素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注重举旗铸魂确保“三个绝对”,又注重强化素质;既要灌注思想、讲清道理,更要帮助增长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切实维护群众的实际利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工作虽有务虚部分,但绝不能唱高调、务虚功,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现实需求,这是关系事业兴旺和人心向背的大事。那种漠视群众切身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只会削弱党的工作的地位作用。要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活、成才和心理需要,使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受到教育、得到实惠、成就事业。

把改革的目的落在群众身上,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遵循基本工作方法中让“生命线”同频共振。毛泽东说:“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记多次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人生出彩的梦。因此,必须把中国改革的红利惠及每个中国人,让人民群众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广大群众既是党的工作的对象,也是党的工作实践的主体,还是党的工作蓬勃发展的力量和智慧源泉。党的工作怎么开展,开展得怎样,哪些需要改革,是闭门造车、靠领导拍脑袋,还是靠发动群众、集思广益,结果往往截然不同。实践中走好群众路线,必须做到:

一是畅通联系群众渠道。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样道理,一些单位或领导作风建设出问题,虚火旺盛、头晕眼花、听不清声音、闻不到味道,多半是联系群众这根脉络不通了。要把贯彻群众路线、畅通群众渠道作为第一责任和要务,利用考察帮建、蹲点帮带、工作检查等时机,下基层接地气,多架连心桥、多开直通车,深入群众中了解基层真实情况,获得丰富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掌握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这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才能符合实际、能够落实。

二是注重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途径。党的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富有创新性、增强实效性,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新鲜经验,改革创新成果接受广大群众检验,否则,党的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实际情况看,党的工作的一些亮点和创新点,无不是深入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的结果。

三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一致。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纠治“四风”,也是解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割裂,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机关开展工作既要符合上级的决策意图,善于把上级的宏观指导变为“照着能办、拿来能用”的具体方法交给基层,也要考虑基层群众的愿望,切实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抓工作的风向标,这样的工作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改革的动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良好的作风形象感召群众,在提升亲和力渗透力中让“生命线”同频共振。在经济深化改革的关头,为什么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忽视了群众利益,失去了群众信赖,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越是工作任务重,越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这样才能知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越是深化改革,越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这样才能让改革汲取动力,让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作风形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塑造人格魅力、树立好三种形象。

一是“亲”的形象。感情深一寸,作风好一分。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带着感情、怀着深情、充满激情地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和群众的信赖支持,彰显生命线的威力作用。要防止沾染衙门习气,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培养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特别要注重办好惠及群众、赢得群众的实事好事,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二是“实”的形象。开展党的工作,最美的语言是实话,最好的行动是实干,最大的政绩是实效。说虚话、做虚事、求虚名,在群众心目中就没有地位、没有分量。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实字当头,把忠实朴实扎实的优良作风融入血脉里、落到行动上,察实情、办实事,以务实言行换取基层群众信任,以扎实举措推动党的工作落实。

三是“廉”的形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领导干部要把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思想境界放在首位,不断校正人生追求和事业坐标,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把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当作基本要求,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制度,努力做到公平办事、公正用权,绝不能“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克服享乐主义思想,远离“灯红酒绿”,遇事不讲排场、比阔气,把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切实以廉洁勤俭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赖、赢得个人进步、赢得事业发展。

今天之所以重申党的生命线地位作用,是因为我们党意识到了有些人开始背离群众路线,开始高高在上,开始断开党与人民群众在长期并肩战斗中建立的、得来不易的鱼水情谊。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一次彰显我们党切切实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和追求,是党进一步强化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的“生命线”的重要举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能够做到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群众做好事,为人民办实事;就是劝诫我们的党员干部摆正“政绩观”,淡化个人名利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提醒我们的党员干部放下“官架子”,不摆“臭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也提醒我们要建立健全正确的干部评价和用人机制,通过认认真真干实事,细致入微关心民众疾苦,切切实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民生问题,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民心,维护好保障党的事业成功的这条重要的“生命线”。

(作者为上海水产大学副教授,上海石化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注释】

①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96页,第1098页。

②“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路线   群众   实践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