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否决型政体而导致的“政治制度衰败”
如果说当初被“大胜利”冲昏头脑的福山盲目放言“历史的终结”,那么身为美国人的福山最近在《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一文中,对美国政治内在逻辑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即否决型政体而导致美国的“政治衰败”,已经接近故事的真相。
众所周知,为了防止英国式的集权,美国人设计了一套精致而复杂的分权与制衡体制,而且在权力的源头上即宪法里就设计了保护少数人利益的“兜底条款”:修宪须得到国会两院三分之二多数议员、四分之三州议会的同意。这看上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其实是反民主原则。政治是利益分配,什么样的利益能让绝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呢?似乎永远不可能。就这样,设计于农业社会的宪法不但保护了寡头,即使有了今天的大众民主,大众在宪法程序上依然不可能因为自己是所谓的多数而修改宪法。
但是,在这个看上去超级稳定的结构之内,分权与制衡使得美国不存在最高权力即“主权”概念,权力被分散到国会、行政和法院,这样的体制更为党派和利益集团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自里根总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美国党派之间已经很难合作,党派斗争极化。结果民众选举出来的政府或者总统难以作为,奥巴马最想做的医保改革几乎流产,学习中国的高铁计划也只能是束之高阁。说美国是一个“否决型政体”,一点也不为过。
“否决型政体”的主要玩家是利益集团。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就是两次选举之间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政策被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所主导。美国政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从政治经济决策过程来验证美国的政治性质究竟是精英主义的、大众主义的还是利益集团的?结果找出来1779项政策议案,得出结论美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寡头政治国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枪支泛滥,历史上民意调查最低85%、最高91%要求控枪以及对买枪的人进行背景调查。但是,这么大比例的民众,绝对多数的民意为什么不能得到执行?决策过程最能体现国家的政治本质。
不能体现民意,而且该做的又不能做的政治,在福山看来就是典型的“政治衰败”——这可是其导师亨廷顿用来形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象。福山认为,哪怕曾经很优越的政治制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修正自己,而且如果解决不了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失去竞争力,就意味着“政治衰败”。福山的敢言无疑将会引起巨大争论。
其实,福山所说的作为一种政治危机不只是今天的话题,只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背后的政治制度难题以及与美国几乎完全不同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才让美国的政治制度问题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才有西方主流媒体对西式民主的反思潮。要知道,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著名的三边委员会就委托亨廷顿等三人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危机》,而且多元民主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达尔也写下了《多元民主的困境》。所以,美国政治的问题并不是新鲜话题,只不过由于美国当时的对手即社会主义阵营表现太差,以至于自我消灭式的失败而烘托出一个“历史终结论”——所谓的美国政治制度就是人类的终极模式。如果说福山的前辈是反思美国政治中的问题,福山则断言美国已经日落西山了。
作为世界“机会之窗”的中国
在定性美国政治衰败的同时,福山在《金融时报》撰文认为中国是危机四伏世界的一个“机会之窗”。世界上共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除去早工业化国家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外,其他9个均是发展中国家(亚洲的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非洲的尼日利亚,南美的巴西和墨西哥),除了中国政体上是民主集中制,其余8个全部是自由民主的典型形式即代议制民主,结果如何呢?比较出“发现”。因此,我们说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不是没有事实基础的,当然这些事实还需要提升为理论,做到理论自信,进而促进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得不说,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实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