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中国八大城市公众社会信任水平回归“尚可信任”(4)

社会信任水平以及共享价值观的重建,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今年《社会心态蓝皮书》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总体信任水平的回升,却并不意味着,“信任危机”的阴影已经不复存在。

在这次城市调查中,8个城市里,广州被调查者的社会信任水平最高,而上海、北京、哈尔滨和武汉4个城市,仍然处于“不信任”水平。

蓝皮书中给出的原因是,城市规模越大,外来人口越多,“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不尽到位”,“社会经济改革较快变动”,再加上部分城市近年来有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社会矛盾较为尖锐”,以至于信任程度“未达及格线”。

商业行业中,旅游业和广告业的社会信任问题仍然较大,远远比不上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

“这种信任一方面来自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来自媒体报道。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侧重不同,也影响社会信任水平。”报告说。

王俊秀试着让记者明白,社会心态的调查数据,实际上更多是人们的“主观心态”,而不是“社会事实发生的客观变化”。比如,人们“认为的社会机构和团体诈骗减少了,可以信任了”,犯罪率调查的诈骗案数据却不一定真的减少了。

但他承认,整体的社会信任程度的确在上升,尽管“幅度很小”,但这是“连续数年下降之后的首次回升”。 王俊秀表示,他也在不断思考信任水平回升背后的原因。

“原因很复杂,除了报告里给出的那三个原因,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对这个结果,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王俊秀斟酌着用词,“这或许是因为,现在全社会整体的共享价值观正在重建。”

事实上,拿到最近这一次调查的最终数据之后,这位发展社会学博士并没有感到意外:“一次小幅度的回升的确可喜,但社会信任水平以及共享价值观的重建,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谨慎地思考了片刻之后,他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期限——10年。记者 张渺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