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呼唤新富阶层“贵族精神”(3)

核心提示: 基于对当下社会奢侈无度、炫耀消费的解剖,对“挥金如土”背后的社会心理的深度分析可见: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但与“非洲”一些“原始型落后”不同,中国属于“文明型落后”,出现这种所谓奢侈 “常态”决不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应有的气质。破解“炫富”风可从五个层面实现从“财富贵族”到“精神贵族”的跨越。

应实现从“财富贵族”到“精神贵族”的跨越

两千多年前孔孟就提出了“富而无骄”、“富则见义”的理念,骄奢淫逸、无度挥霍从来都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矫正观念、纠正行为、调正方向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其一,应确立文明、健康的享乐观。物质财富多了,可以使人过得幸福、快乐,但“挥金如土”未必给人带来幸福和安宁。那些热衷于炫耀各种奢侈品消费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虽然在物质上锦衣华服,精神上却依旧衣衫褴褛,不可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在被挥霍奢侈意识浸淫的灵魂里,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情操、人品等一切神圣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在一种阴暗心理笼罩下,日子过得怎能幸福快乐?

其二,应建立完善的政府税收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决定的分配机制不可避免地会拉大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客观上要求通过税收调节,缩小这种收入差距。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既没按收入,也没按财产,更没按消费征收,亟待统筹完善,真正让征税机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机制,充分发挥好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

其三,培养“富二代”谦卑自律的人生态度。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在培养“富二代”方面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为了不让“富二代”坑爹,他们普遍采取的方针是“富孩子穷养”,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不会认同花父母钱的“富二代”。有55%的千万富翁将送孩子到公立中学,要求孩子通过修剪草坪、假期打工等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孩子从小养成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形成独立的人格,懂得谦卑、自律,追求上进,从而塑造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很多人眼中的坏女孩帕丽斯·希尔顿,其实也是一个掌管多家时尚企业的女商人,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经营着一家摩托车队,设计了多种时尚产品,拍摄过十几部电影,还出过唱片和书。事实上,她的爷爷巴伦·希尔顿早在2007年就把整个家族97%的财产捐献给了慈善机构。

其四,应在新富阶层大力倡导“贵族精神”。当今社会,人们评论富豪已经不只是关注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更关注他如何对待和使用财富,为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事实上,已有一些先富者投巨资兴办各种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带领更多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比如“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公开宣布“裸捐”的中国首善陈光标等。其实,“自尊自律自明敢担当”的“贵族精神”应成为中国新富的座右铭。自尊即塑造自己的独立人格,不为世俗左右;自律即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规守矩;自明即始终清楚自己所处位置,不断学习奋进;敢担当即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600多万参战人员死亡率20%多,而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学生参战皆为军官,死亡率本应大大低于普通战士,但该校参战死亡率却高达40%多,他们的担当精神由此可见一斑。贵族精神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关键就在于此。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理念对“贵族精神”大加批判,错误地理解“贵族精神”,把权贵、富有、体面等同于贵族,将“贵族精神”异化为挥金如土、绫罗绸缎、花天酒地等幼稚、肤浅、粗糙的文化。今天这种观念还在大行其道,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还“贵族精神”以本来面目,让这一人类精神金字塔塔尖的宝贵财富重放异彩,这才是中国新富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 “贵”是闪光的人格魅力,“三天可出一个富豪,三代才出一个贵族”,意在“贵”是世代家风修炼的传承。有了钱,未必就“贵”得起来,有了钱想“贵”起来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担当社会责任。财富如水,如果只有一杯水,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有一桶水,可以一家人喝;如果拥有一条河、一座湖,就应与他人分享。企业家有责任和义务回报社会,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应该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富人赚的是穷人的钱,穷人吃的是富人的饭”。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离不开来自“穷人”的资本和人力的支持积累。金字塔的塔尖上那块巨石是由无数块垫在下面的基石托起来的。企业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多,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面对中国地少人多且贫困人口仍高居世界第二的国情,拥有财富而不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不代表有面子,还会成为社会诟病的口实。

其五,社会必须树立“让读书人有钱,让有钱人读书”的新风尚。当下,“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沉渣泛起。“大学”同“大灾”、“大病”一起成为当前中国脱贫农民重新返贫的三大主因,大学费用不断上涨,农村家庭无力支持子女读书,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使得有些家庭出现不愿意供子女上大学的现象。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人们大谈“致富经”,却不肯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金科玉律当作解贫之道。冯骥才坦言,文化似乎不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有人说,中国文化有两脉:一脉是重人文、重秩序、重教化,以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一脉是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生命的道家文化传统,两者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支撑体系。严格地说,中华文化还有一脉,那就是外来的佛家文化。儒释道已经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框架。两脉也好,三脉也罢,都只不过是攀登中华文化高峰的路径。中国文化这座高峰,不论从哪条路向上攀登,都会殊途同归。只有在精神上向高尚、高贵、高雅提升,我们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提升。社会在这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转换过程中,必须充分彰显知识的价值,知识改变命运必须成为真理。只有让读书人有钱,才能让有钱人读书;读书人没有钱,有钱人就不会去读书。如此恶性循环,社会就会进入死胡同。在“金钱一站出来说话,真理就会趴下”的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一下“桑德尔之问”,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的专著《金钱买不到什么》,给出的答案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毒瘤。

人们常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恰当的地方更难。社会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告诉富人,尽管你的钱来路正当,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有些“为”是对人类的犯罪。人类维持生命的物质只有阳光、空气、水和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其他全是奢侈品。我们期待中国的富豪们成长、成熟、觉悟、觉醒起来,把追求企业利润与担当社会责任置于重要位置,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引领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让“挥金如土”的现象渐渐远去。

(作者为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

【参考文献】

①《“舌尖上的浪费”情况调查》,《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32306/355718/357150/index.html。

②《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首破千吨》,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11/c_126115539.htm。

③2013年9月21日,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款报告》。

④张醉轩: 《被误解的贵族》,《读者》2011年第2期。

责编/徐艳红 美编/于珊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新富   阶层   贵族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