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农民开始了大规模、长距离和长时间的流动,农村土地逐渐地向部分农户或企业集中,这个集中的趋势在这几年来呈加速态势,农村的自然聚落或者说村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自然聚落或者说村落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是若干农户住宅和社会关系的聚合,在社会文化结构上往往是一个家族共同体,在功能上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统一体。今天,在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同时,村落功能的变迁也在同步发展,而且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很值得重视。在这里,笔者特别提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关系问题,认为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把握我国村落的性质及其区域差异。
两种理想类型:农庄型和社区型
巨大的人口流动改变了村落中的人地关系,也就彻底改变了村落的基本功能。当前,中国大多数村落的生产功能都已经弱化,逐步集中到少数农户或企业来承担。近些年来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速,进一步推进了这个趋势。村落生活功能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在人口导出地区,生活功能同时弱化,人口导入地区,生活功能则得到强化,还有大量的中间状态。
这样形成了两种村落的理想类型,一种可以称为农庄型的村落,另一种是社区型的村落。
农庄型的村落有这样几个特征:人气衰微,常住人口明显少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完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依靠老年和妇女劳动力都不足以耕种全部土地;农地流转或抛荒比例比较高,纯农户比例很低;村落的生活功能不完整,缺少有活力的自发组织,没有村庙或祠堂,没有小学或自治机构等,社区功能依附于中心村或者附近集镇。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以至于“386199部队”的经营方式都不能维持。短缺到这种程度,必然是人气衰微的,农地流转或抛荒必然会发展。
社区型的村落有不同的特征:人气旺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当,或者多于户籍人口;农业劳动力充足;平时生活在村落里的常住居民年龄结构比较完整;村落的生活功能比较完整,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有商店、棋牌室、村庙或祠堂、某些自发组织,还有小学、卫生室或村委会等。其中核心的特征是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各类劳动力充足。
有很高比例的村落其实都比较符合这两种理想类型。比较典型的社区型村落一般分布在乡村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各地城镇的郊区。在不发达的农业区,也有一些周围有较多就业机会的大村庄,人口结构还保持的比较完整,生活功能比较完善。农庄型的村落在人口导出地区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小村落群中大量存在。我们在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上海地区调研了34个村民组,其中,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低于50%的村民组有10个。尤其在中部地区的丘陵地带,符合农庄型村落特征的村落占有很高的比例,这里人口流出彻底,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不平整,水利不发达,土地流转几乎是零地价,抛荒比例高。农庄型村落往往是从农业型村落转变而来,它的过渡型态是老人与妇女充当主要劳动力的农业村落。在几年前,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农业都依靠老人和妇女来经营,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进一步流出,农业劳动力进一步短缺,使得土地向少数几户人家集中,或者流转给企业。土地流转使得人口外流更加便利,又进一步加速了村落生活功能的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