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以《实践论》为依据的;“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结合起来的产物,它既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又强调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 实践论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我党的全部工作,创立了群众路线,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实践论》是其直接的哲学基础。根据“十八大”党章,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这个内涵来看,虽然不是毛泽东给出的概念,但这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凝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以《实践论》为依据;“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结合起来的产物,它既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又强调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
群众路线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毛泽东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我们的群众路线集中和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共产党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也是依靠广大群众才能完成的事业。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中讲: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推进,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会越来越高,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最终会使人类不再听命于任何异化力量的控制,获得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决心和信心。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从物质生活需求来说,人们由追求温饱而转变为追求健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从精神文化生活来说,他们要求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以,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把握群众需要的新变化,既要不断满足他们物质利益的需求,也要着眼于他们精神需求的满足,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推翻腐朽阶级统治的社会革命中,虽然少数阶级、政党、个人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但人民群众始终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的决定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党的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就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组织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获得成功。回顾历史,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总是通过走群众路线来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一切依靠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没有人民的拥护和参与我们党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紧紧依靠群众进行改革,必须要把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一起来,确保人民群众在新一轮改革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我们要通过走群众路线,给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使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党的正确主张”的实践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群众路线是以《实践论》为依据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全面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在《实践论》基础上形成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就是从群众中来。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强调认识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首先必须通过实践接触到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才能产生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强调认识从实践中来,就是从群众中来。既然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那么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就是我们形成认识,发现真理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那么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呢?
第一,从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说,要深入到从事实践活动的基层群众去。面向基层群众就是面向实际。要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就必须向身处实际第一线的基层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这样才能掌握实际情况。只有与基层群众直接面对面,才能得到真实的材料。第二,从调查研究的态度来说,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必须要有一个谦虚的态度。毛泽东指出,做好调查研究需要的是与“自以为是”相反的态度,即真心诚意地向群众学习。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做不好的。第三,从调查研究的目的来说,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对来自群众的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此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正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目的。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落实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认识运动两次飞跃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践论》认为,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通过深入实践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思想理论;第二次飞跃是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把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过程,从工作方法上来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过程。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形成党的思想理论,然后再把党的思想理论拿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贯彻执行并接受群众的检验。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要求我们正确坚持群众路线。《实践论》中讲:“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说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要经过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要受到很多限制,世界观、价值观的限制;思维水平的限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身的限制等等。所以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而每次反复都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越来越正确,最终成为真理。遵循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就要求“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也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能一蹴而就。把政策制定完了,拿到群众中去执行就完事大吉不行,必须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政策,直至群众满意为止,这才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正确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