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搞好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在上边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着力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决策与实际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相符合。要激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热情,使群众监督成为一种法规行为、变为一种工作常态,有效校正决策偏差,持续增强工作合力。
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服务。要尊重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对党员干部的疾苦要关心,对党员干部的利益要维护,努力为党员干部服好务、解好难、分好忧、谋好利、办好事,力争做一名人民满意、党员干部信赖的好领导。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以此作为检验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的试金石,对党员干部保有敬畏、心存感激,在为他们服务、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锤炼党性、磨砺品质、弘扬正气,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要坚持认真较真解决问题。要牢固树立“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党性、解决问题是政绩”的鲜明导向,积极统筹解决个别党组织无法解决的难题,主动出面协调无力协调的难题,密切协同攻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尽心尽力破解人民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尤其要注重解决好住房、看病就医、弱势群体帮扶、心理服务等问题,确保以问题的解决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通过实际工作成效检验。坚持求真务实是党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绝大多数党员在末端真抓实干,既是党的一贯要求,又是群众的期盼。不论何时,作决策、定措施、想问题、干工作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努力实现与建设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广大人民成长成才需要相符合。要完善党员干部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坚持把单位建设水平、群众公论与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成效联系起来,与干部提升使用挂钩,营造“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氛围。
倡导良好风气。好的风气是保持作风纯洁的根本。保持党员干部的作风纯洁,必须大力倡导良好作风。要在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大力弘扬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以严守党的法纪条规为保证,确保清正廉洁
古语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道正派能产生无形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维护党的纯洁性的捍卫者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推动者。
要严格执行规定。党员干部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是确保清正廉洁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要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党章》关于廉洁问题的纪律规定,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占的不占,不该吃的不吃,坚决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身作则维护好党的纯洁形象。
要完善奖惩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正副书记要认真履行职责,督促所属党员干部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搞好奖优罚劣,对履职认真、工作负责、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的同志,要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表彰,使大家学有典型、赶有目标;对不闻不问、管理不力、失职失察导致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单位或个人,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依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切实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达到处理一人、警示教育一片的目的。
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坚持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职能监督与重点防范相统一,切实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首先,加强党内监督。坚持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汇报思想报告工作,接受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监督。其次,强化职能监督。各级纪律检查部门、上级业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等都有权履行职责,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再次,突出重点监督。重点监督主要领导干部,重点监督管人管钱管物的要害部门,重点监督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重点监督实施权力的经办人员。最后,发动群众监督。围绕权力使用、遵章守纪、生活交往、工作作风等,定期采取面对面和背对背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媒体、民主党派等多方面的积极性,注重获取相关信息,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机制。
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的党内监督是防止基层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的有力保证。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的思想教育、党员管理、干部人事、反腐倡廉等规章制度,健全自下而上的“三级监督”机制,即加强普通党员对干部党员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对主官和党委支部班子的监督、加强党委支部委员对正、副书记的监督,充分发挥上级、班子内部、纪委、群众监督的综合效用,有力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不做有悖于纪律规定的事,更好地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要重视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舆论监督的巨大约束力,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始终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置于舆论监督之中。要积极创造舆论监督条件,利用局域网、热线电话等媒介拓宽监督渠道,营造好的监督内外环境,方便广大基层人民参与监督。要极力鼓励和支持参与舆论监督的人和事,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积极性,营造好的氛围。
(作者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员)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