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航空都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以郑州为例

【摘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确立了“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主线。按照这一主线建设航空都市,面临着交通规划的衔接、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以及产业规划等问题。在当前国际航空都市理论尚不完备,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将其打造为世界和国内先进的航空都市,需要在规划编制、省市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关键词】郑州航空都市 建设问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新区。按照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确立了“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主线,规划将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国际、国内领先的航空都市,形成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快速化、网络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中心区已开始主宰世界经济发展。如果说20世纪是国家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城市的时代。航空大都市以国际化大型枢纽机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通达的全球航空网络,世界各地藉此彼此相连,成为国家或地区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航空大都市作为全球产业体系的主要节点,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这种依托综合航空运输体系迅速崛起的未来城市形态,将成为城市化的新模式,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未来。

航空都市区一般都建有一个核心区域,那就是航空城;然后,以其为核心向外延伸,包括支柱产业、节点产业、集聚区、物流区、服务区、酒店、商贸、会展、金融、科技、教育、宜居区等,这样,多区域、多行业、多园区、多类型建筑的集聚就形成了大的航空都市区。

建设航空都市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联运通道,协调发展与航空业相关的商业、高新产业,增强机场及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从全球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了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设航空大都市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拓展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借以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世界城市创新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近年来,美国、欧洲、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建成了一批航空大都市。

“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其中,2012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15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有6个。2012年,全国有50个机场向国家提出申请,规划建设航空经济区。这些数量多、规模大的机场,使我国由城镇化向城市化方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将航空大都市理念引入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于郑州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因为,郑州发展航空经济具有现实及天然的优势,航空大都市有望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着眼于宏观建设,郑州航空大都市的建设应当从三方面入手:其一,以航空都市先进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航空大都市建设,进一步致力于新郑机场基础设施投入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稳固郑州机场的核心竞争力;其二,进一步打造空港经济区,推进航空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筑巢引凤,吸引优质要素禀赋的集聚和融合,全面提升航空港综合服务功能;其三,致力于航空大都市的战略研究,拓展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结合点,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郑州航空都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交通规划的衔接问题。河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公路、铁路、民航及水运、管道运输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但是,这一交通运输体系框架中,陆路交通优势非常显著,相对而言,民航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不畅,其规模也亟待提升。要真正实现航空枢纽功能,交通规划特别是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问题就是郑州航空都市面临的重大问题。

郑州现有高铁、城际间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但是各种交通方式各自为政,尚未实现与机场的无缝对接。要高度重视民航的先行发展,加快机场枢纽工程建设步伐,将机场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系统建立连接,形成完善、高效的陆地交通网络,建设成为集公路、轻轨、高速铁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

郑州航空都市交通规划要具备前瞻性和系统性,依托郑州机场,围绕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功能和空间布局,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为航空都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面交通运输支撑。其一,建设区内“七纵七横”主干路网,形成以“环路+放射线”为主体结构的快速路网,围绕这一主体结构,加密次干道和支线路网,大幅提高路网的密度,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快速集散;其二,加快推进机场至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机场枢纽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结合产业布局,引入铁路货运专线;其三,加强郑州内外交通衔接,依托城际铁路及市区快速通道与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连接,实现城市内外通道的无缝衔接。以人为本科学设计枢纽场站,加强枢纽场站间的多方式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便捷换乘。

按照规划,未来的郑州交通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快速交通为主题、以其他方式的交通为补充”,市区内任何两点之间的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郑州市区的交通,任意两点间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外围的五市一县到郑州中心区,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从郑州到中原城市群任意一点,出行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二,航空都市建设与当地经济的双向互动问题。机场和城市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影响,它们彼此促进,最终融合形成一个航空都市,航空都市的理念是将城市规划、机场规划以及商业策划“三位一体”的联合。如果说过去航空在城市发展中主要是发挥“引擎”作用的话,那么现在和未来航空则在城市发展中要发挥“引领”作用。

航空大都市属于较高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较高层次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双向互动。城市因空港而兴,城市又推动空港发展。航空大都市这一围绕机场发展起来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新的标杆和导向。一座城市的发展,只有通过航空枢纽,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衔接,只有构建以航空枢纽为重要标志的航空大都市,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像迪拜,原来只是一个贫瘠、偏远的沙漠城镇,现今变身全球瞩目的航空中心,正是源于航空大都市的巨大吸引力。在国内,近年来许多地方也在围绕机场规划城市建设,出现了机场与城市互动的良好态势。如北京的顺义、上海的虹桥、广州的白云等,都在规划或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机场为核心,集乘机、购物、旅游、物流、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航空城”。

郑州航空大都市的建设,应突出航空产业特征和优势,与郑州新区、中原经济区形成分工和优势互补格局。具体来说,应利用航空运输方式带动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强化郑州机场的枢纽功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以及世界其他重要枢纽机场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第三,郑州航空都市产业规划问题。产业是航空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航空都市产业具有空运偏好和时间价值偏好,这一特征决定了航空都市产业网络体系的规划要以航空偏好产业为重心。郑州航空都市产业建设要建立以航空物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

航空都市产业不是简单的产业堆砌,航空偏好的产业制造、航空物流、生物制药等,都是航空都市产业的发展方向。航空都市产业的高级形态是总部经济、技术研发和金融结算等。

航空都市产业体系的发展,使得航空关联性产业、航空服务业进一步集聚、融合及深度调整,会带来新的产业形态。这些新的产业形态必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和服务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成为提升中原经济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郑州航空都市产业的发展思路是要首先着力发展与航空运输紧密相关的产业,如电子信息、飞机维修、生物医药、航材制造等产业,进而借助这些产业的发展来吸引现代服务业的入驻,如研发、金融、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等,规划上述产业在郑州航空港经济区集中布局,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航空   建议   政策   建设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