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理性认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2)

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政党政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认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就需要从上述政党理论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政党理论。从社会转型的历史看,中国社会经过了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形成了当下“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作为历史与现实的存在,中国人探索了或者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台湾地区实施的是竞争性政党制度,大陆实行的是非竞争性政党政治,香港特区的政党政治、澳门地区的社团政治也各有特色和不足。综合“两岸四地”的政治经验,在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内地政党制度既可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也可借鉴其他地区的政治经验,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的优点,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理论。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理论是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非竞争性政党政治制度。如上所述,这种政党制度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是现实存在。历史的原因是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转型,人们也尝试了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竞争性多党派合作制等多种政治路线,然而最终是政治制度尝试的破产,政党制度尝试的失败。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地区由一党制逐渐演变成多党竞争制的政治制度,香港、澳门地区由于受殖民思想和中华传统文明的双重影响,回归后实行独特的资本主义政党与社团制度。而中国内地实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港澳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内地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中国内地实行的政党政治也是和执政党以及参政党的集体政治智慧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理论还在于执政党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参政党积极参与共商国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等,决定中国的未来和发展路径、发展方式,这种政治模式的确立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经验,也有执政后中国共产党的教训,如“文化大革命”的泛民主、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等等。改革开放初,由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的再探索,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权,这个核心就是现实,而这样既避免了竞争性政党设立影子政府的社会成本,也有助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在抓发展、惠民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参政党与执政党是共谋者也是合力者。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够正确理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的政治方针。

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还在于党派共识,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一是参政党与执政党的政党目标一致,即为人民服务,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参政党与执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二是参政党代表界别相对明确,即参政党的主体在行业、专业技术方面有特定的人群,例如,九三学社的主体是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等科教文卫行业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民盟成员则是中小学教育、文化科技行业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比较而言,参政党员代表尽管专业性较强,却不具有广泛性的代表性。因此,它的运作多受专业技术领域的限制,在专业行业的系统中参与政府管理,通过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在民主监督方面,参政党不是通过竞争性的政治选举实现民主监督,而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行政司法制度,多渠道地反映人们的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实现协商民主式的政治参与。

三是参政党具有智库的作用。执政党通过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报告制度、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路径,说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参政党由此确定党派意识,明确党派职责以及具体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方案,对政府科学决策、细节管理、过程管理全程监督,及时给出合理化发展建议以及纠偏意见,实现参政党的政党责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政党   中国   特色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