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首要任务和突破点。去年以来,深圳市龙华新区以影响投资项目审批效率的问题为导向,在依法行政、遵循工程建设规律、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减审批时间、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不仅合理兼顾了政府投资项目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使发展成果和民生项目又好又快地惠及人民群众,而且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为新区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务环境。
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011年底成立的龙华新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是深圳市中心区功能拓展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在深圳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深圳改革创新的产物,龙华新区担负着“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为深圳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破题探路”的改革重任。
由于历史原因,龙华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公共事业配套比较短缺,群众反映强烈。按照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审批和开工是“一条线”管理,审批环节多、效率低,导致政府投资项目迟迟不能开工,难以满足群众新期盼。
为此,龙华新区以“自我革命”和“自我削权”的勇气,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放在简政放权上,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为突破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尽快补足民生短板。
所谓审批“零时限”,并不是绝对的“零审批”,而是指利用新区机构和人员高度精简的优势,在依法行政、遵循工程建设规律和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手段、动用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使政府投资项目又好又快地得到推进。
具体说来,就是除了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在开工前完成审批的环节予以保留,其余审批事项一律不得作为开工前的前置审批条件。同时,优化内部办事流程,缩短收文流转时间,减少收文资料以及不必要的重复资料,确保项目尽快开工。
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在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中,龙华新区按照“分级分类,并联审批,流程再造,开工优先”的思路,采取了以下六大措施:
超前布局,积极谋划系统设计。一是提前规划中长期政府投资项目,提前开展前期工作,集中有效使用财政资金。二是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前期服务类工作预选招标制度。三是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建立标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设计、筹划及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注重效能,做到“减量瘦身”。以解决项目前期和建设进度较慢问题为导向,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能减则减、能合则合、能并则并、能压则压。首先,将部分与开工关联不大的审批事项,放在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其次,并联容缺,同一阶段内审批事项合并审批。再者,缩短链条,压缩审批时限。
优化流程,实现“运动瘦身”。充分发挥新区功能区的体制优势,对原有的审批流程进行简化、优化和再造。一是抓大放小,对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根据投资规模将项目分为大型(投资额1亿元以上)、中型(3000万元至1亿元)和小型(3000万元以下)。大型项目高标准从严把控,确保质量;中小型项目则取消部分审批事项,尽可能提速提效。二是决策前移,下放审批事权。在明确根据匡算金额大小分级审批的基础上,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重点对项目是否上马和建设标准进行把关,具体投资规模、技术环节的审批权下放给职能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