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汪玉凯:公共治理变革的五个核心议题(3)

排除改革阻力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经济参考报》:这次改革方案得到广泛认可,顶层设计不易。制订好的方案不容易,把好的方案变成现实更难,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必定要触犯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您认为,当前改革面临的阻力主要来自哪里?要突破这些阻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汪玉凯:就我个人理解,在未来公共治理变革中,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既得利益,二是政府自身。

十八大以后,最高领导层不断对整个改革的趋势做判断,比如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改革没有坦途,改革要涉险滩,改革准备付出成本。这些说法,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环境下,改革难度大、阻力大、风险大。十八大后不久,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动利益比动灵魂更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要有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总书记没有直接用既得利益四个字,但是在我看来,他说的利益固化,主要就是指既得利益。包括他最近进一步对整个反腐败说很多狠话,“刮骨疗毒,猛药治病,反腐败不设上限,清除害群之马”,所有这些,都是有所指的。这些判断就说明,既得利益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中国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风险。

所谓既得利益,就是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权力和政策资源、获取巨额利益的相关体。我在2011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系统分析中国目前既得利益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灰色: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

既得利益主要依赖公权力的影响力,通过子女、配偶、亲戚朋友,在市场进行资本套现,一夜之间就变成亿万富翁,这是最大的腐败,真正的腐败。现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至少有三个形态,一是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既得利益;二是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垄断既得利益;三是以房地产和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既得利益。这三大既得利益,既掌握权力,又掌握资源,还掌握资本,羽翼丰满,实力雄厚,控制相当多的中国社会财富。

在目前中国环境下,既得利益至少激化了三种冲突:一是官民冲突,二是劳资冲突,三是贫富冲突。社会上弥漫着仇富仇官的心态,群体事件的后面、大量黑色资本的后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既得利益的影子。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和既得利益作战,危险还没有过去,是我们战胜既得利益,还是既得利益最后吞噬我们,现在还难以下定论。所以二次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有效地遏制、战胜既得利益。

第二种阻力来自于政府自身。政府不是有意识的阻力,其自身的惯性就可能对这次的全面改革形成阻力。这种阻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审批制度,一是部门利益。

现在的审批制度,几乎可以看做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演变出来的怪胎。李克强总理说,他这届政府一共要拿掉567项审批事项,去年不到一年,就拿掉了334项。审批改革如果不到位,改革很难成功,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都是空的,而审批改革难度阻力是很大的。再一个是部门利益,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团体化。我觉得如果没有760万公务人员观念的变革,没有观念的更新,肯定成为改革的阻力。观念中核心的有三个:政府的角色观念、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我以法制观念为例,就会说得更清楚一点。政府权力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即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力是相反的。公民权力在法律上规定的是不能做什么,不能杀人,不能放火。但是法律规定对政府来讲是你只能做什么,没有规定的你都不能做。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另外一个解读就是政府的所有作为都要有法律依据,否则就是乱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后,非常重视法制,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也讲到法制中国,要树立宪法的权威。

我觉得,如果没有正确的法制理念,我们的官员都可能成为这次改革的阻力。所以,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化解阻力,靠共识,靠思想解放,靠创新。如果没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改革到不了今天。所以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又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越敢出手,越敢在关键领域推进改革,我们面临的危机风险越能够化解,越能够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会越巩固。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汪玉凯   改革核心   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