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处于公共治理变革核心
《经济参考报》:如您所说,当前中国社会至少面临经济、社会、信任、政治这四种风险。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风险所在,就要找到相应对策尽快化解风险。您认为,化解这些风险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汪玉凯:过去的30多年,我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干展开各项改革,其他改革说到底是为经济改革服务的。但是我们越来越看到,党政机构、政府越来越成为社会矛盾的中心,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所以尽管这次三中全会决定说,未来我们要以经济改革为牵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但是,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主要障碍都不在于经济领域,而在于政府,根本是政治行政领域改革,这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公共治理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其中党政机构和政府又处在公共治理变革的核心地位。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说党政机构和政府的改革重要性处于核心地位?
汪玉凯: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其他各项改革能不能推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几乎都和执政党、政府有关。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改革、执政党制度的改革,这六大改革每一项都和执政党、政府自身有关。以经济改革为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这些经济领域的改革,好改的早改过了,剩下难改的都和政府有关,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政府治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包括很多内容,既包括组织体系、法制体系、体制机制,也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水平,是全方位的。在整个国家治理架构中,政府治理处在第一线,国家治理很多目标通过政府治理来实现。如果政府自身问题不解决,能力不高,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第三,从政府层面来讲,至少现在我们还有三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其一,整个治理结构不够科学,不管党政的问题也好,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好,都还有很多关键性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二,政府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些深层次问题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滞后的问题,政府自身改革滞后的问题,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变成腐败温床的问题,还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老百姓不满意。其三,政府形象问题。政府的行为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所以从这些方面讲,公共治理变革的紧迫性可想而知。
《经济参考报》:那么,未来中国公共治理变革的路径和核心议题是什么?
汪玉凯:未来中国公共治理变革一是要优化公共治理的体系和结构;二是要突出政府改革,如转变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三是要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包括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四是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此外,有五个核心议题亟待解决。
第一,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政府治理现代化。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政府要向市场放权;二、要开放市场。从开放市场来看,这次改革决定里的一大堆问题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包括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开放金融、开放服务业、反对垄断、改革国有企业、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向市场放权,一共有五大举措,比如说减少投资审批、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减少不必要检验检测许可认证,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制度。鼓励创业,降低市场门槛。宽进严管,先让人进来,进来再按照企业管理法管,不是一开始就把人挡在门外。政府必须在市场决定论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功能。
第二,全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过去这些年,中国改革受到老百姓最大的置疑,就是公平正义。三中全会推进的60项改革,有18项和民生有关,全力保障民生,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具体来讲,要加大对民生投入,要加大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比如,取消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的行政级别。医院改革,不能以药养医,医药要分家;教育改革,要保证教育公平公正,改革基础教育,减少考试科目。所有这些改革几乎都涉及和民生有关的体制机制。还比如说,要建成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民有更多的财产性权利,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我认为,这次改革很大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照耀在农民这个最大的弱势群体身上。过去这些年,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双重剥夺农民。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共有2.6亿农民离开土地了。他们进城后,没有和城市人处在同等就业起跑线上。他们干的全是最脏最累的活,拿到的报酬,相当于城市人的一半,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到乡下养老,城市和他没有关系。这是第一重剥夺。我们的城镇化异化成圈地化。中国的城镇化根本上变成一个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侵蚀过程。我们的土地制度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在征地过程中,给农民一些补偿。除了公共用地,剩下的土地被政府高价卖给开发商,地方政府独享了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把农民这个土地的本来所有者,排除在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门槛之外,这是第二重剥夺。这次围绕土地制度改革,将是中国进行的又一次土地改革,土改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释放社会活力。在整体上,我们在很多方面走偏了方向,把社会管理变成了对人的行为管控。这次决定扭转了这种局面,把国家管理变成国家治理,政府管理变成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变成社会治理,治和管这个字的改变,意义重大。这次包括废除劳教制度、改革司法审判制度、省级以下司法实行垂直管理,将来可以建地区性法院,主要是解决地方权力对司法审判的干预,要保证司法公平公正,为我们下一步司法审判相对独立奠定基础。再一个,要对社会放权,四大类社会组织都放开了,取消双边管理。社会治理最终是要释放社会活力,不是把每个人都管起来,不是把行为控制起来。
第四,用法律构建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中国的现有体制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最大的软肋是到现在没有找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管理、约束公权力的制度设计。这次专门设立了一个纪律检查的专项小组,下决心解决中国的软肋。比如说,它利用法律构建制度,用制度笼子来管人、管权、管事,让人民有监督的权利,公开透明,构建权力清单,保障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再就是创新监督的体制机制,除了省以下司法相对独立、垂直管理之外,要改变纪检监察体制,就是同一级党委再没有权力提名同级纪委书记、副书记了,由上级纪委提名,这个书记副书记是双重负责制,既要对同级党委负责,也要对上级纪委负责。再就是巡视制度的广覆盖,全覆盖,不仅党政机构,还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此外,对官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比如不准超标配办公室、不准超标配车等等。
第五,加大党政自身改革力度,提高公信力。包括转变作风、降低三公消费、反对四风、公开透明等。特别是八项规定出来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现在高层领导是严厉治官。我在十年前,曾提过中国公共治理的14字方针,第一严治官,第二善待民,第三创新政体,第四稳定银根。没想到十年以后,这届政府意图很清晰,严厉地控制管理官员,螺丝将会越拧越紧。但同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可能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严格控制以后,一些被淘出来的人可能是意志薄弱者。
但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在于用人,所有的问题都在于用人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解决用人这个问题,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一把手用人,一把手说了算,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我曾经在这方面写过一些建议,我建议,县一级的书记和县长由一个人来当,人大主任不能由书记兼任。两条线选出一个一把手,这不改变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组织可以推荐四个到五个合格的书记候选人,让党员代表大会投票。候选人演讲,党员代表大会认为将来谁当书记合适,投票出来,一二三四排出来,前三名就竞争县长去。候选人到人代会去演讲,竞争县长,最后人代会认为谁最合适,谁当选县长,谁就既是县长又是党委书记。让党员和人民群众决定一把手。这样他就不会只对上面负责,也要对下面负责。第一任人唯贤;第二任人唯信。当一把手以后,任命哪一个局长,书记兼县长说了算,但是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既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也能保证决策的效果和不腐败。人大主任是独立的一条线,纪检是一条线,两条线监督一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