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常修泽四上莫干山,如今他在思考什么?

37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接受钱报记者专访。

18日下午,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在内的8位1984年莫干山会议代表,突然遭遇“叫板”。来自北大法学院的凌斌,在提问环节“冲”上台来,向7位代表提出:“你们说的都是30年前的旧东西,能不能让让位?”

常修泽第一个走下主席台,并为这位学生鼓掌叫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到沙滩上,现在,应该是年轻人起来的时代了。”

当年参会的“中青年”常修泽,如今已年近七旬。从1984年至今,包括参加2012年、2013年的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30年间,他已经“四上莫干山”。

作为当年会议的亲历者,他如何评价“莫干山精神”?作为一个制度经济学研究者,他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理念?昨日,在2014年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的主会场,钱江晚报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

谈莫干山精神 

“位卑不敢忘忧国” 

记者:会议上,许多人向你和当年的与会代表致敬,提出要重温当年的“莫干山精神”。你作为亲历者,如何看待“莫干山精神”?

常修泽:概括来说,莫干山精神首先应该是一种“时代责任”精神,也就是所谓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二是社会公正的精神,当时会议不讲学历、职务、职称,完全唯才是举、”英雄不问来路”。我这里有一份1984年与会者的全部名录,共有124位,只有人名、单位、电话,其他一概没有。第三条就是自由争论的精神,当时,我们在芦花荡饭店、在剑池山庄,辩论得面红耳赤,很多改革思路,就是在争论中爆发的。第四就是官学互动的精神,当时会议一开完,成果就被呈送到了国务院。

谈青年一代 

“我希望自己真的被拍在沙滩上” 

记者:你怎么看待会议上那位年轻人的“叫板”?你提出,希望年轻人能够超越你们,超越1984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超越?

常修泽:事实上,这几届论坛参加下来,我感觉青年学者的争锋没有我们当年激烈,讲话也没有当年激情。青年时代本来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我看到,燃烧的火苗还不够高。北大的那位朋友说我们说的都是旧东西,我不同意。实际上我所讲的和所希望的,是“超越”。

我看了一下今年论坛代表的名单,一共234人,我认识的只有20多位,也就是说,本次会议有80%、90%是新人,我非常高兴。我今天看到的年轻人,可谓是“后生可爱”,我更希望的是四个字,“后生可畏”。希望年轻人超越我们,希望我这个前浪,真的被拍打在沙滩上。

怎么超越呢?我提四点参考意见。

首先,要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当年我们共分为七个组,谈的是一件事,经济改革,是“一环改革”。大家知道,奥运会是五环,我在2008年写过一本书,提到中国一定要搞“五环改革”,要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并使之一体化。

其次,要在开放上超越,当时我在开放组,讨论的是引进外资、对外贸易、引进技术等等,是研究中国自己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要有更开放的胸怀,研究中国如今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应该怎样参与全球治理。

再次,还要在“发展”上超越。30年前讲发展,谈论的是经济发展,议题围绕着经济增长和GDP。今天讲发展,固然要讲经济发展,但更要讲“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一点,是“文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要如何交融、包容,这个题需要年轻人去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莫干山   常修泽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