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怀疑”的危害不能轻视
习惯性怀疑产生于疑问,发展于查证,终结于偏见。“疑问-查证-偏见”是习惯性怀疑的产生路径。这条路径一旦形成,习惯性怀疑的习惯就已养成。以后只要有类似事情,习惯性怀疑就会沿着同样的路径重复发生。与其说习惯性怀疑出自于什么利害考量,不如说是本性使然。尽管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利益考虑,但其危害还是不能轻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掩盖事实真相。在疑云密布的条件下,事实真相是难以发现的。比如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是由一少女神秘死亡引起,后因谣传“警方殴打李树芬家人”而激化,最后演化成冲击机关大楼的打砸抢事件。
破坏人际关系。正是习惯性怀疑把传统的人际关系从整体、亲密、信任、依赖、粘着为特征转变到分离、反感、疏远、独立、连接为特征。这种疏远化、片断化的人际关系不仅割断了传统社区温情脉脉的血肉联系,也使得社区式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社会式的社会关系。
破坏干群关系。习惯性怀疑在无形之中把干部推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在窃窃私语中把干部孤立起来。它把干部联系群众的通道封堵起来,把在革命时期秘密联系群众的渠道遗忘起来,把艰苦战争年月积累起来的亲如鱼水关系的干群感情统统扔掉。
毒化社会氛围。习惯性怀疑像瘟疫一样,传播社会怀疑,播种社会不信任,宣扬社会不满,毒化社会氛围。熟人之间在这种场合相见,也如同像陌生人一样装作没看见。这种互不信任的社会不再会有社会友情。没有友情的社会,不再会有社会团结,不过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激发突发事件。当怀疑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任何一条负面信息的传来都无异于在一捆干柴上扔一把火,激发突发事件。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条件下,习惯性怀疑有它生根发芽的土壤。任何一根点着了的小小火柴都可能烧毁一座建筑坚固的大厦。
引发群体事件。正因为习惯性怀疑具有以上五大危害,当以上五条具备时,就可能构成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的条件。对此,我们要深入群众,多做宣传工作,铲除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的诱因,把安全、稳定工作做到前头、做到家。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责编/张潇爽 刘瑞一(见习)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